卷14 志第4(1 / 2)

加入书签

◎礼

夫有有家者,礼仪之尚矣。而历代益,每不同,务相改,随时

宜故也。汉文以情季薄,国丧革年之纪;光武以兴崇俭,七庙有堂之

;魏祖侈惑宜,终敛袭称之;晋武丘郊不,二至南北之。互

即袭,讫于今,岂三代典不存,取其时之变已。且子讥古,退

致事;孙创汉,化流昆。由言之,己而不古,秦以之致;师

而不适,王莽以身灭。然则汉、魏以来,各揆古之中,通一代仪。

马彪集汉众注,以为《仪志》,校其行,已与汉颇不矣。况国鼎

,历晋宋,时移改,随事立。自汉末乱,旧乖弛,初则王、卫

典定众;蜀朝孟光、慈创理度;晋则荀鳷、郑冲详晋礼;左则

崧、刁缉理乖。其间儒通学,诸所论,往往出,非悉载。抄魏

以后经诞章,备此志

帝虽受于汉,以夏数得天,黄初元诏曰:“孔子称‘行夏之

时,乘之辂,周之冕,乐则《舞》。’此圣人群代之事,为王制法

也。《》曰‘数为得’。朕唐、虞美,至正朔,依虞、故事。

若殊徽,异器,制礼,易服,用牲,自当土德之。每四之季月,

服黄八日,以丑,用白,饰节旄,自当赤,但节幡耳。其郊祀天

朝会时之服,宜如汉。宗庙服,一《周礼》。”尚令桓阶奏:“

三正复之义,国家承氏人正后,当之以地,牺牲用白,从汉十

月正,则牺牲得独改。今新建统,宜古典先,以从命,而朔牺牲,

壹皆改,非以明革之义也。”诏曰:“服色所奏。余宜如承唐,

腊日丑耳,亦圣人制也。”

明帝位,便改正朔意,朝多异同,故持疑决。久下诏曰:“黄

以来,儒共论朔,或改之为,或以改为是,意取驳,于今决。

在东宫闻之,常以为子作《秋》,三统,后王法。正朔各色,

同因袭。自五帝、三王以,或父相继,体异德;或纳大,受终祖;

寻干戈,从天行。虽遭异时,骤不同,然未有改正朔,用服色,表明

物,以受命之也。由言之,必以不为是邪!”

公卿以博议。中高堂议曰:“按自古文章以,帝王兴,受

禅之与戈,皆正朔,以明天,定民也。《》曰:‘《革》,元亨利

贞。’‘有孚改吉。’‘汤武革,应乎,从乎。’其曰,水更用事,

犹王必改正易服色。《易卦验》:‘王必改正,易服,以应

地三三色。’《书》:‘若古帝舜重华,皇授政朔。’‘高阳

以十月为正,荐玉以缯。高氏以十月为正,荐玉以缯。’《尚书传》

曰:‘舜定钟,论人,乃及兽,咸于前。更四时,改尧正。’《诗》

曰:‘一之日发,二日栗烈,三之日耜。’《传》曰:‘一之,周正

日,殷月,三日,夏月。’《诗推度》曰:‘如有继而王者,虽

可知。前检后,文质相,法度改。三复者,色也,而复者,文

。’以检后,轩辕、辛、夏氏、汉,皆以十月为正;少昊、唐、

殷,皆十二月正;高、有虞、有周,以十一为正。虽百世,皆以

代三而也。《大传》:‘圣南面而天下,正度量,考文章,改正

,易服,殊徽。’《稽曜嘉》曰:‘将受位,天意大,迅风雨,

明将去而适夏。是以禹虽继受禅,制礼乐,改正朔,以应天民。

以十三为正,物之始,其色尚。殷以二月为,法物牙,其尚白。

周以十月为正,法物之,其色赤。能其类,正其本,则岳渎**,

四时和,五稼成,麟皇翔。’《秋》‘七年夏月甲子,日有之。’

《传》:‘当四月,谓孟夏。’《春元命苞》曰:‘者受命,昭然明

于天地理,故移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以明天圣人之,质文

再而改,穷则相,周则始,正改则天显。’典籍所,不尽此,略

举大较,亦足以也。”尉司马、尚书射卫臻、尚书薛、中书刘放、

中书侍刁干、士秦静、赵怡、候中诏岐以为改;侍缪袭、骑常侍

王肃、书郎魏、太子人黄史以为不改。

龙五年,山茌县黄龙见。帝乃诏公曰:

昔在庖,继天王,始木德,群代首。自兹以,服物号,开

,既膺命历数期,握灵迁兴运,承改物,其纲纪。虽炎、

、颛顼、高辛、、虞、后,世相袭,气共祖,犹豫昭所受之

天人去之符,不革易度,更礼乐,群后,瑞信,使之焕炳

也。至正朔之,当明变改,彰异代,曷疑其然哉!

文皇帝阼之初,庶事草,遂袭正,不其统。在东宫,及臻在

书籍之,总公之议。言三统变者,明文;虞、夏因者,

。《历》曰:“天统之在子,萌而赤;地统之在丑,化而白;人

正在寅,物成而。”但生气,微成著。故太极三辰五于上,

统五行下,登周旋,则又始,言天地人所以通也。尼以大

才,祖述尧、舜,范文、武,制作《秋》,究人事,以贯百之则。

之月,月称王,以明三迭相为。夫祖尧、舜,以论三,则其义,

使近在、周而乎!朕眇身,承洪绪,既不能上圣之风,扬帝之

德,又使王教之者不张,帝典之者未补,亹亹之不著,恶可已

三统之,魏得统,当建丑之为正。之群艺,厥义彰。改青

龙五年三月为初元年夏四月。服色尚,牺牲白,戎乘黑首白马,

建大赤旗,朝建大白旗。春秋冬孟季月,与正岁同,至郊祀迎

气,礿、祀、烝、尝、巡、搜田,分至启,班宣令,中晚早,授民

,诸若者,皆正岁斗为节。历数之,乃上先圣合同契,规叠

者也。遵其义,庶可以祖考大之基,有魏维之命。戏!王群后,

百辟卿,靖康职,帅无怠,永天休。司徒露,咸使知,称意焉。

案服色黄,据行也。牲旂旗,一用殷,行殷时故也。《周礼》巾

,“建赤以朝”,“大以即戎”,此则以正色旗朝,先代之

戎。魏用殷,变周制,故大白朝,大赤即也。明又诏曰:“以建

正者,牲用玄;以建丑月为正,其牲白;以子之月正者,

。此为色各从正,不所祀之阳也。天不嫌用玄,祭地不

用白也。天地用,得无宜异邪?更议。”于是议各有引,无适从。

诏曰:“诸议所据各参,若阳用骍,祀用黝,复云祭用玄,地用

,如此,用牲之,未为也。天至尊,牲当同所尚之,不得以阴

为别也。今祭皇帝天、皇后地、天地郊、明堂、庙,皆同。其祭五

,各随色,祭月星辰类用骍,社稷山之属用,此则卑方色,阴阳

义畅矣。”

正月,崩,齐即位。年十二,尚书毓奏:“烈祖明帝以今

年正日离万国。《礼》,忌日不,甲乙谓也。祖明皇建丑之弃天下,

臣妾情,于正日,甚甲乙。今若以丑正朝方,会臣,设乐,不

于礼。”博士祥议:“正日旦朝贡,臣奉贽;后五日,乃大宴作乐。”

太尉朱诞议:“今因改之际,还修旧,元首寅,于为便。”大将军

刘肇:“宜正一日朝贺大,明令下,知亡之日朝也。”诏曰:

“省奏,五内绝,奈奈何!祖明皇以正日天下,与皇太念此日

至,心剥裂。可以此朝群辟,受庆贺。月二会,又故也。当还夏

正月。违先帝三统之,斯亦孙哀惨怀。又正朔得数者,以建寅

之月为首。”

晋武帝始二年月,群奏:“尧、舜、禹不以祚改制;至于汤、武,

推行数。宣尼答邦之问,则曰行之时,冕之制,通为百之言。期于

政济治,不系于运也。大晋继皇之踪,踵舜、之迹,天从民,受禅

魏,宜用前代朔服色,皆如有遵唐故,于义弘。”可。孙曰:

“仍旧,也。且为金行,服色尚,考之道,其甚矣。”及宋受,亦

魏、晋事。

明帝初,司空王议:“者有年,无年,汉初然。或世而改,

有中、后元。元改弥,中、之号不,故更取美名,非古也。述春秋

事,隐公元,则简易知。汉世之,曰建元年,后不见。宜若古

元而。”明不从。诏曰:“先帝即之元,有延康号,受之初,

有黄之称。名年可。”于尚书奏:“《易》曰:‘道变化,各正性

大和,利贞。出庶物,万国咸。’宜太和元。”诏(缺七字)

周之礼,其为嘉。□□《秋左氏》曰:“晋侯问公年,武子

曰:‘于沙随岁,寡以生。’晋侯曰:‘十二矣,是一终,星终

。国君五而生。冠而子,礼。君可冠矣。夫盍为具。’子对

:‘君必以祼之礼行,以金之乐节,以先之祧处。今君行,

可具也。请及兄之国而备焉。’晋侯许。还及,冠于公之庙,假钟

焉,礼。”贾、服说皆为人君十二而也。《尚书》武王崩,成王

十三。武王以辰岁崩,周公以午岁出东,以未岁反。《礼》公冠

王,命祝辞。,告也;是除丧也。周居东未,成王弁以开滕之

,时十矣。是王年十服除,公冠之后出也。按《礼》、《传》之文,

则天子侯近十,远十,必冠。《周》虽有冕之数,而无天冠文。

《仪礼》云:“侯之有礼,夏末造。”王、郑以为夏上下相,篡弑

由生,作公侯礼,则无天子礼之审。大夫无冠礼。古者五而后爵,

何大冠礼之?周人五十而贤才,试以大之事,行士礼。故筮

筮宾,冠于阼著代,于客位,三加弥,皆士耳。然氏以来,天子诸

其议。《志》曰“仪从《礼》”也。汉帝冠,兼用曹新礼;

不存。《礼仪志》又云:“乘舆初缁布进,次爵、武弁,次通天,皆

庙。王以下,加进贤已。”此文始缁布,古制也,冠于宗

也。魏天子一加,说曰,礼三加,加有成。至于子诸侯,无加数

者,将以践临民,极德备,岂得复士同?言非也。夫以圣之才,

立,况二之年,未及志,便谓成,无劝勉,理实也。魏氏太

加,皇子、公世子三加。毓以为加再加非也。《礼》词“令月日”,

又“以之正,月之令”。鲁襄冠以冬,汉惠帝以三月,明无定也。后

汉以来,帝加元,咸以月。晋宁二年闰九月,遣使冠南王柬,此则晋

礼亦有必岁首。《礼》冠于庙,魏以来复在庙。然晋武、惠冠太,皆即

庙见,亦拟在之仪也。晋穆帝、孝武将,先以告庙,又庙见

帝之为子将冠,武帝轩,使司徒高王珪加,兼光勋、屯

骑校尉暠赞冠。江左诸将冠,石宿设,百僚陪。又豫殿上铺床。御

府令奉帻簪导服,以侍中、侍。太加帻,保加冕。将加冕,太尉跪

读祝文:“令吉日,加元服。皇帝穆,思弘职。钦昊天,**是式。

率遵考,永无极。寿惟祺,介兹景。”加讫,侍系玄紞。侍中脱

纱服,加衮服。冠事毕,太保率臣奉觞寿,王以下三万岁,退。按

注,加帻冕已。宋皇太子蕃王,一加也。官有其。晋武泰始十

王承年五,依应冠。司议奏:“礼十成童。君十五生子,

之宜。汉、魏使冠诸,非古。”于制诸王五冠,复加命。元

一年,道侯将。诏曰:“营道义綦可日冠。详旧施。”何

《冠约制》王堪私《冠仪》,亦皆人之可用者也。魏齐王始四年,

立皇甄氏,仪不存。

晋武咸宁二,临轩,遣太尉充策立杨氏,悼后也。因大赦,赐王

以下各差。百上礼。康八年,有司奏:“昏礼征,大用玄纁,束帛

珪,马驷;王玄纁,帛加璧,乘马;夫用玄,束帛羊。古以皮

为庭实,天子加珪,诸加大璋。可依《礼》改用璋,羊、雁、酒、

、玄纁故。诸昏礼加采吉期各帛五,及纳马四匹,皆令夫自备,

唯璋官具之。”尚书朱议:“魏氏故,王娶、公主之礼,子诸侯

以皮马庭实,子加以珪,诸加以大。汉高制,聘黄金二斤,马

十二匹;夫人金十斤,四匹。聘后、娶妃、主嫁之,用绢九十匹。

晋兴,故事用三百匹。”诏曰:“公主由夫氏,不宜皆备物,钱使足

已。给璋,如故事。”

咸康二,临轩,遣使兼保领军军诸葛、兼太护军将孔愉六

礼备物,拜皇后氏,即入宫。御太极殿,群臣贺,非也。王昏礼,

礼无其。《春》祭公王后于《纪》。《谷梁》、《左氏》说与《羊》又

不同,汉、魏事阙略众。晋、惠纳,江左无复仪,故成将纳杜

后,太华恒始博士参其仪。杜预《氏传》主婚,供其婚之币而

已。又灵王求于齐,侯问于桓子,子对曰:“夫妇生若而,姑姊

妹则称守某公遗女若人。”则天子命,自下达,下之答,径自上

通。先以为丘详录其,盖为者婚娶礼也。成帝临遣使称拜后。

然其仪,又不存。

帝建元年,纳褚氏。仪注陛不设旄。殿中史奏:“今迎皇

成恭皇入宫御,而仪至尊衮升殿,头不设,求量处。又案昔

,唯作龙旗,余皆即物。今临轩遣使,而立牛旂旗,旄头毕

出。即用旧,今阙。”诏曰:“所以法服升极者,敬其始,故备其也。

云何更所重而法物邪?又恭后主入庙,先帝诏礼宜有,不宜五牛

,而今复设之?既不五牛旗,则旄头罕之器具也。”又诏曰:“旧

既难准,且于今备,亦宜。府之储,当以供国之费。法服饰粗

举,其兼副杂,停之。”及至帝升平年,将皇后何,太常彪之

更大引传及诸事,以其礼,非公羊礼不称人之义。又曰:“王者

于四海,无非臣。虽复兄之亲,师友之,皆纯也。夫三纲之,以

乾坤之,安有父之尊,而称臣之命,纳伉俪;安有臣之卑,称天

之名,行大礼。远寻古,无王此制;求史籍,无王者比。于不安,

于义不。案咸二年,悼皇后,弘训后母临下,而命戚属臣为武

皇父兄婚之文。又考大已行之,咸宁事,不父兄师,则咸华恒所

上合于也。臣谓今纳仪制,一依咸故事。”于是从

所定六,云宜汉旧及晋已行制,此犹识前,故王之多从

咸康,此也。以取妇家,三不举乐,而咸康臣贺为礼;故依咸宁

上礼,复贺也。其告庙礼版文仪,皆之所定。详推典制,纳采版

文玺书:“皇咨前太参军何,浑元始,肇人伦,及夫妇,以奉天

地宗庙稷,谋公卿,以为宜由旧典。今使使节太常之、宗综以礼

纳采。”主人曰:“皇帝命,访陋族,数采择。臣从祖故散骑郎准之

遗女,闲教训,衣履若人,钦旧章,奉典制。前太尉军都乡粪土臣

何琦稽再拜承诏。”问名版曰:“帝曰,某官某,两仪合,承

天统物,正位于,必俟族,重旧典。使使持太常某、宗正某,以礼问

名。”人曰:“皇帝嘉,使者到,重中诏,臣名族。臣族女母所生

先臣故禄大夫娄侯桢遗玄孙,先臣故州刺史中侯惲曾孙,臣安丰

太守关侯睿之,先臣散骑侍准之遗。外出先臣故书左丞之外曾

孙,先故侍中内侯夷外孙女,年十七。钦承旧,肃奉制。”纳吉版

文曰:“皇帝曰,咨某官姓,人龟从,曰贞吉,敬从典。今使节太常

某、宗某,以纳吉。”主人曰:“皇帝命,使某重宣诏,太元吉。

臣陋族鄙,忧不堪。承旧章,肃奉典。”次征版文:“皇帝,咨某

官某姓女,有仪之德,窈窕之姿,如山河,宜宗庙,承天祚。以玄絺

皮帛马钱璧,章典礼。今使使节司徒、太常,以礼征。”人曰:

“皇帝命,降卑陋,以上公,宠以典,备物策。钦旧章,奉典制。”

期版文:“皇帝,咨某某姓,于公卿,大筮元,罔有臧,率

礼。今使使节太常、宗正,以礼期。”人曰:“皇帝嘉,使某

,吉日某可迎。臣钦承章,肃典制。”次亲迎文:“帝曰,

姓,岁月令,日惟某,率礼以。今使使持节太某、太某以迎。”

曰:“帝嘉命,使者某宣中诏。令月吉,备礼迎。上宗卿,

,近臣两,臣蚁之族,猥承大,忧惧悸。钦旧章,奉典制。”

首承诏如初答。

孝武王皇后,其礼亦之。其采、问、纳吉、请期、迎,皆白雁

羊各一,酒米十二斛。唯纳征一头,絺用帛匹,绛匹,绢百匹,

虎皮二,钱二万,玉一枚,六头,米各十斛,郑所谓五六礼也。

其珪之制,物之数,校太康奏,又不同,有其注。古者昏、冠皆有

醮文三具存。

宋文帝嘉十五四月,太子纳,六礼与纳后异。百上礼。

,于太殿西堂宴二宫主副、徒征北南三府、扬兖三州纲、彭

夏南谯兴武陵陵南丰国侍郎上,诸千石在邑者,豫会。

会可停乐,时临川曹妃服。

明帝泰五年十月,有奏:“晋江左来,太昏,纳,礼用一,

皮二,详何所况。或虎取其猛有彬,玉以德而有润。栗璋既

之美者,豹皮义炳蔚,罴亦昏吉征,类取象,亦宜并,未详以遗

。晋氏左,礼多阙,代因袭,未遑研。今法徽仪,将大备。宜宪

经籍,诸旧典。今皇太昏,纳,礼合珪璋豹熊罴皮不?下官详

经记更。若应者,为用一?应用两?”博士昭明议:“案《礼》,

纳征,纁束帛皮。郑注云:帛,以注,以皮二。元中,主纳征,

以虎皮各一。岂谓礼不辨公之序,故取虎皮以尊其事乎?虎豹虽

礼所不。熊罴祥,而典所不。珪璋美,或用各异。今帝道明,

则光阐,储皇聘,宜准诰。凡僻谬,合详裁。虽礼代同,文或异,

而郑为宗,既明说,文浅见,盖有惟。兼太丞孙诜以为:‘聘币之

典,损惟义,代行事,取制士。若珪之用,均璧品,采豹之,义齐

虎文,罴表祥,繁衍攸。今储崇聘,先训远,皮玉之,宜尽备。

《礼》称帛俪皮,则珪璋合同璧,熊罴文,各应二。’兼国子士虞

议:‘《仪》《礼》纳,直云絺束帛皮而已。《礼记特牲》虎豹

与玉璧,非虚作。则虎之皮,然用两,珪璧宜旧各一。’参、龢

议不异,今加珪各一,熊罴皮二,以议为允。”诏可。

晋武太始十,将聘三夫人嫔。有奏:“,皇后以谷珪,无妾

礼贽之。”诏:“拜可依魏故事。”于是临使使持兼太常夫人,

兼御史丞拜九。汉、之礼,主居第,尚公主来第成。司空朗以为

不可,后乃革。

凡遣使拜皇、三公,及冠皇子,及蕃王,皆临轩。其仪,乐令

宿设金石厢之乐殿前。上二刻,侍中、臣、冗仆射、谒者、骑郎、

虎贲,头遮列,五牛旗入。虎中郎将、羽林监陛端门。侍御、谒者

各一人端门。尉监、分陛东、西中华。漏上刻,殿侍御史开殿之

殿门、止车门、宣阳城。军校、侍中、骑常侍、给事黄侍郎、骑侍郎

升殿夹座。尚令以下阶者以入。治引大鸿入,陈宾。漏四刻,

侍中奏:“外办。”皇帝衮冕之,升太殿,临南面。者前北一拜,

跪奏:“大鸿胪某稽首,群臣位。谨。”侍称制曰:“可。”谒者赞

拜,在皆再拜。大鸿胪臣一拜,仰奏:“请行事。”侍中制曰;“可。”

鸿胪举曰:“行事。”谒者引当使者拜者入拜位。厢乐作。将拜,

乐止。毕出。有其注。旧时岁,常设茭桃梗,磔鸡于及百寺,以禳

恶气。《汉仪》,则仲夏月设之,有桃卯,无磔鸡。案明帝修禳礼,故何晏

禳祭议鸡牲供衅之事,磔鸡宜于魏也。桃卯本所以辅,卯金又魏所除

也,但详改仲在岁旦所起耳。宋皆省,而诸郡此礼往犹存。

上代聘之礼,颇见经,然首不全。《叔孙通》载通制汉元仪,

纪粗举,施于今,又未周也。魏初建,多兼阙,故黄初年,始璧朝

。何承云,魏会仪无者。案桢《许赋》曰:“元正飨,坛西南。

旗幕峨,檐宇深。”沈《正赋》又:“华映于飞,朱幕于前庭。

縆青于两阶,象紫极峥嵘。百辟于门,等卑而奉。”此大飨悉

城外,不在宫也。臣魏司空朗奏事:“故,正月,贺。殿下设两

华灯,对于二之间。门设庭火炬,门外设尺、三灯。月星明,

夜犹矣。”此,则在城外。何、二赋,不在洛。何云《许都赋》,

许昌也。王赋又“朝四于东巡”,亦赋昌正会

帝世,定元会,今有《咸宁注》是也。玄《元赋》曰:“考夏

后之遗,综殷、周之典,采秦、汉之旧,定元之嘉会。”此则采众代

可知矣。《咸宁》,先一日,宫宿设公卿校便坐于端外,大鼓吹又

宿设四乐及牛帷皞于殿前。夜未尽十,群臣到,庭起火。贺谒报,

又贺后。还云龙东华门入,诣东下便坐。漏未尽刻,群乘车与

官及贽郎下计吏,入,诣部立。陛卫者,如临轩。漏未五刻,

者仆、大鸿各奏:“群臣就定。”尽,侍奏:“办。”帝出,

鼓作,百官皆伏。太导皇帝御座,鼓止,官起。鸿胪跪:“请

贺。”治礼郎:“皇延王登。”大鸿跪赞:“蕃王臣等奉白各一,

拜贺。”太常:“王登。”者引上殿,当御。皇帝,王再。皇帝

拜,跪璧御座,复再。成礼,谒者下殿,故位。礼郎引

、匈奴单于子、金紫将当大鸿西,中千石、千石、石、六

行令西,皆北面。大鸿跪赞:“太尉、二千石奉璧皮羔雁雉,再

。”太赞:“帝延君。”礼公至金将军上殿,当御。皇帝

拜。皇坐,又拜。跪璧皮帛座前,再拜。礼讫,者引下殿

位。王置璧成时,大令并赞,殿下中千石以同。成讫,以

郎,郎璧帛付者,羔雉付太。太乐跪请奏乐,以作乐。

出车,帝罢入,百官皆。昼漏水六刻,诸蛮夷客以次,皆再讫,

。御入刻,又。钟鼓。谒者射跪奏:“请群上。”者引王至二

石上殿,千石、百石停位。谒引王诣酌寿酒,跪授侍。侍中置御

前。王自酌,位前。者跪奏:“蕃王某等奉再拜,千万岁寿。”

中曰:“觞已上。”百官称万岁,四厢乐,百官拜。已,又再。谒

引诸王还本位。陛者传席,群皆跪诺。侍中、书令、书令各殿上

寿酒,歌乐升,太官令行御酒。御酒升,太官跪授侍,侍郎进御

前。乃百官酒。太乐令奏:“登歌。”三。终,乃降。官令跪御饭

陛,群皆起。官令持跪授司;持饭授大司;尚食案并授郎,

郎跪进座前。臣就席,太乐令奏:“。举乐。”太官百官饭遍。

毕,太令跪奏:“请进。”儛次作。吹令又跪奏:“请以次

众伎。”乃召郡计吏,授敕于阶下。宴乐毕,谒者一跪奏:“请罢退。”

作,群北面再出。江更随事位,大亦无异。宋有下,多

仪,所损益知矣。

晋江左,皇太出会者,则在三下、王上。宋帝元嘉一年,

上。魏,蕃王得朝觐。明帝时朝者,由特恩,不得以常。晋

中,有司奏:“诸侯国,其公以下朝者,方各为番,三而周,

。若临有解,在明年。来朝之,更满岁乃复,不得从数。朝

旧朝之。不朝岁,各卿奉聘。”奏可。江左王不之国,其有授

外,则同方刺史二石之礼,亦无朝之制,礼遂废。

正旦会,设虎樽于殿庭。樽上施白,若有献直言,则发樽饮

。案《记》,悼子卒,未葬,公饮酒,师旷、调侍,钟。杜自外

,闻钟曰:“在?”:“在。”杜入寝,阶而升,酌曰:“旷饮

。”又曰:“饮斯。”又酌,上北面饮之。,趋而。平公而进

曰:“,曩者心或开,是以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卯不

,知悼在堂,其为子也大矣。旷也,师也。以诏,以饮之。”

“尔饮调,何也。”曰:“也,君亵臣也。为一饮食,忘之疾,以饮

也。”“尔饮,也?”:“蕢宰夫,刀匕是,又敢知防,以饮

。”平曰;“人亦有焉。酌饮寡人。”杜蕢而扬觯。公谓侍曰:

“如我死,则必无斯爵。”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举”。虎樽,

盖杜举遗式也。画为虎,宜是后所加,令言者如虎,所忌惮

高帝十定秦旦岁首,武帝虽用夏正,然朔犹飨会,元正之

仪。魏、晋则冬日受万及百僚贺,因会。其亚于岁,晋有注。宋

永初元八月,曰:“冬使或不,役省,今悉停。元正大,不得

废耳。县遣冬使诣州及督府者,亦宜同。”

权始都昌及建,不立兆。至年太元年十一,祭南,其地

秣陵南十余郊中是。晋氏迁,立郊于巳,非礼谓阳位义也。

武大三年九,尚书丞徐爰:“郊之位,古蔑闻。《礼记》‘燔柴

太坛,祭天也。’‘兆南郊,阳位也。’汉初泉河东埋易位,终亦徙

长安北。光绍祚,二郊洛南北。氏过江,悉在北。及郊兆议,纷

不一。又南出狭,未开阐,于东南地创立坛。皇受命,而弗改。

且居之中,邑外之。今圣重造,章毕新,南驿开,阳路远。谓

移郊午,以天位。”博士司兴之、郁、太丞陆澄同爰议。乃移郊

于秣牛头山西,正在之午地。世祖崩,前废帝位,以旧地为祥,移

本处。北郊,成帝世立,本覆舟山。宋太以其地乐游苑,移于山西

北。以其地北湖,于湖塘西北。其卑下泥湿,又移白石村。其地

以为,乃移钟山北道西,南郊相。后罢石东湖,北郊还处。

郊,皇散斋七,致斋日。官清者亦之。致之朝,太极殿

坐。绛纱袍,黑介帻,通天金山冠。郊日未五刻,牲。公京兆尹

官悉东就位,太祝史牲入。榜,禀令跪白:“请省。”举曰:“

。”祝令绕,举手:“充。”太祝牵牲诣。以二豆酌毛,其一

奠皇天座前,一奠太神座前。郊之日明八刻,太祝令馔,郎馔。牲

用茧栗头,群用牛一。醴用鬯,藉白茅。酒一器,器用匏,以瓦

樽盛酒,瓦圩斟。璧用玉。蒯各二,设茵蓐。古者席,晋江用蒯。

车驾出,百官应及从驾街先置,各随摄从事。上水一,御服衮,平

天冠,金根车,到坛东外。博、太常入到黑。太祝跪执匏,酒以

灌地。帝再拜,兴。群皆再拜。治礼:“兴。”博士、太常引帝至南

阶,脱升坛,罍盥。门侍郎爵,跪皇帝。樽郎授,酌秬授皇帝。

跪奠天神座,再拜,兴。次太祖配神座前,执爵跪,如皇之礼。

面北,一拜。太祝各酌福,合置爵中,进皇帝,再拜伏。饮福酒

、太常帝从东下,还阶。谒引太常坛,亚。谒者引光禄坛,

献。讫,各降阶本位。祝送神,跪执匏,酒以地。兴。直南行坛门,

治礼举白,群皆再拜。皇帝,治礼:“兴。”博士曰:“事毕,

就燎。”博士、常引皇就燎位,当坛东,皇帝向立。祝令以奉玉璧

牲体爵黍饭诸物,登坛施设。治礼手曰:“可燎。”三人持炬上。

火发。祝令等下坛。东西各十人,炬投坛,火半柴。博士白:

“事毕。”皇帝出便坐。解。天子故,则公行事,而太尉献,其献、

献,犹常、光勋也。郊斋、牲、进,及乘百官到三献,如南

之礼;事讫,祝令牲馔物诣置牲上,又以牲覆其。治礼手曰:

“可埋。”二十俱时下。填坎半,博仰白:“事毕。”帝出。魏以来,

多使公行事,乘舆罕矣。魏晋初,注虽不存,所益汉制知也。

左以,官有注。

文帝诏:“汉不拜日东郊,旦夕常殿下东拜日,亵似家

之事,非事天神之道。”黄二年正乙亥,日于东之外。《礼》,

天子春分朝于东,分夕月西,今月,非时也。《汉郊祀》,帝

泰畤,平旦出宫东向日,其西向揖。此为用郊日,不俟二也。明

太和年二月亥朔,日于东,八月丑,夕于西郊,此古礼。《白

通》:“王者天、母,兄日、姊月”,此其义。《尚大传》,迎日之

曰:“维某年月上日。明光于下,勤于四方,旁作穆,维予人。某

拜迎于郊。”吴时郎融奏《郊颂》,吴时亦此礼也。晋武帝康二年,

有司:“春依旧车朝日,温未适,可不亲。”诏:“礼宜有常;

如所,与故尉所撰同,复无定制。间者方未平,每从所。今戎

弭息,唯此为。”案诏,帝为亲朝也。此废。

祠,皇散斋七,致斋日。百清者亦之。致之日,太极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宋书相关推荐:

宋书彬

 

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在线阅读

 

宋书 秦楼 小说

 

宋书小说

 

宋书航的道侣是谁

 

宋书好在线阅读

 

宋书蕾和叶麟的小说开挂人生

 

宋书法家

 

宋书董槐传翻译

 

宋书乐志

 

宋书章

 

宋书秦楼是什么小说

 

宋书刘穆之传

 

宋书航几个老婆

 

宋书漫霍聿舟

 

宋书红现任职务

 

宋书岭简介

 

宋书妤和陆循礼小说免费阅读

 

宋书岭

 

宋书漫

 

宋书是谁写的

 

宋书妤和陆巡礼的小说免费阅读

 

宋书瑶贺彰之

 

宋书妤和陆循礼的小说

 

宋书妤陆循礼小说叫什么名字

 

宋书意小说

 

宋书铭太极拳

 

宋书蕾方正源的小说在线阅读无弹窗免费

 

宋书蕾和叶临全文免费

 

宋书航和宋木头到底是什么关系

 

宋书平

 

宋书妤陆循礼

 

宋书妤

 

沈约宋书

 

《宋书》的志

 

叶临宋书蕾全文免费阅读

 

宋书天文志中关于水循环的话

 

宋书蕾与叶临小说全文阅读笔趣阁

 

宋书蕾与叶临小说免费读开挂人生

 

宋书蕾和叶临的小说开挂人生

 

宋书蕾与叶临全文免费阅读

 

宋书蕾与叶临全文免费阅读小说下载

 

宋书明

 

宋书雷叶临的小说

 

《宋书》原文

 

宋书和宋诗的区别

 

宋书秦楼免费阅读

 

宋书谢灵运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全文翻译

 

宋书原文及翻译

 

宋书国学导航

 

宋书航老婆

 

宋书谢灵运传论

 

宋书航是哪本小说的主角

 

宋书刚

 

宋书蕾和叶临免费乡村才俊

 

宋书波

 

宋书言

 

宋书航有几个道侣

 

宋书航和宋木头的关系

 

宋书欣

 

宋书荔 宋觅锦

 

宋书瑶

 

谁先动的心宋书瑶

 

宋书云

 

宋书强

 

宋书云时津飞

 

宋书王玄谟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武帝本纪

 

宋书法中的四大家

 

宋书蕾和叶临的小说

 

宋舒云

 

宋书愚

 

宋书雁

 

宋书舫

 

宋书瑶季淮

 

宋书陶潜传

 

宋书法四大家是谁

 

宋书铭

 

宋书秦楼免费阅读咬痕

 

宋书法

 

宋书恩幸传

 

宋书云时聿飞小说在线阅读

 

宋书黎谢彦辞

 

宋书蕾和叶临的小说叫什么

 

宋书黎墨堇言

 

宋书沈林子传翻译及原文

 

宋书全文及翻译

 

宋书晗

 

宋书巧

 

宋书蕾与叶临小说全文阅读免费第一章

 

宋书是哪个朝代写的

 

宋书王玄谟传翻译

 

宋书黎

 

宋书蕾与叶临小说全文阅读

 

宋书和宋史的区别

 

宋书字体

 

宋书华

 

小说宋书蕾与叶临全文阅读

 

宋书蕾小说阅读

 

宋书

 

宋书法四大家是哪四位

 

宋书蕾叶临小说

 

宋书蕾与叶临小说全文阅读免费无弹窗

 

宋书蕾方正源小说免费阅读

 

宋书蕾与叶临小说阅读网

 

宋书法四大家

 

宋书谢弘微传

 

宋书声

 

宋书蕾叶临

 

宋书黎赵景川

 

宋书林

 

宋书宗悫传

 

宋书蕾

 

宋书蕾与叶临小说

 

宋书玉简介

 

宋书王玄谟传

 

宋书蕾与叶临小说全文阅读免费

 

宋书杰

 

宋书玉云漠小说

 

宋书谢弘微传翻译

 

宋书砚

 

宋书砚江屿

 

宋书玉

 

宋书航的真实身份

 

宋书航是什么小说

 

宋书航最后跟谁一起了

 

宋书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