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对马含章排阵地的进攻是抱着轻松获胜的心态进行的。他们实在想不出任何失败的理由。
在他们看来,一支被三面包围的孤军,一支兵力只有区区一个排的小部队,即使是强大的大日本帝国蝗军也很难在这种局面下守住阵地,更别说这些在支那都算不上王牌的废物了。
然而,他们的三面进攻刚刚发动之后,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强有力抵抗。首先是两翼试图利用堑壕进行渗透的鬼子被侧翼地堡和堑壕内掩体的交叉火力一顿痛打,不得不丢下几十具尸体狼狈退了回去。
他们本来以为的正面牵制住地堡火力、侧翼迂回炸掉地堡的计划根本没有实施的余地。因为地堡的火力始终对着他们,根本没有被正面吸引过去。
而正面的日军也不好受,他们刚刚试图前进,就被三挺轻机枪压制的头也抬不起来。之前卡壳的那挺轻机枪在更换零件后已经完全修复,再次发挥了班排级火力支柱的作用。
三挺轻机枪连续不断的短点射让十几个试图向前跃进的日军刚离开掩体或隐蔽处不久就被打成了筛子。其他的日军见状只好继续趴在地上,要么原地等待火力支援,要么尝试匍匐前进。
可这样一来,他们的前进速度简直比乌龟爬还慢,对正面战线完全起不到预想的牵制作用。不但没有起到牵制作用,还让一直关注正面防线的马含章更快摸清了他们的虚实。
其结果就是马含章非但没有加强正面防线的兵力,反而将原本在正面防线的四名步枪手派到两翼去加强那里的防御了。
最重要的是,马含章通过日军这一系列表现,再次验证了自己之前在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时就有了的一个猜测——目前阶段日军的战斗力更多是步炮协同下的战斗力,单纯的轻步兵战术其实并没有如何先进强大。
换句话说,日军步兵需要得到一部分炮火的支援,才能真正发挥其战斗力。如果完全失去了炮火支援,在仅靠步兵的情况下,日军至少目前还没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轻步兵战术。
而轻步兵战术这个方面却是马含章的特长。马含章在留学日本的时候就意识到华夏军队相对于列强是严重缺乏重火力的,尤其缺乏大口径火炮。因此在中国要搞步炮协同甚至步坦协同那一套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从国情出发,马含章认为中国目前最需要摸索出来的其实是轻步兵战术,而且是那种几乎完全不依靠航空和炮兵火力的纯粹的轻步兵战术。
马含章不是不知道重火力才是战争中的王道,也很清楚自日俄战争以来的现代战争里,重火力的杀伤人数能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七十。
但他更明白的一点是,无论什么战术,首先都必须符合自己国家和军队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马含章一直都在琢磨各种情况下的轻步兵战术,试图能找到一种在面对敌方的重火力时,还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办法。
得益于这几年来查阅的各国军事资料和绞尽脑汁的思考,马含章总结了轻步兵面对重火力敌人的几条基本战术原则。
第一就是尽可能保证自身的隐蔽,不要被敌人发现你。因为敌人只有发现了你才能试图摧毁你,只要不被敌人发现,就不会遭到有效的打击,除非运气极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