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含章在战壕里清楚地看见了右翼阵地上发生的一切。他立即明白了形势的严峻,看来第一条堑壕是守不住了。
尽管马含章的部队很成功地将面前的鬼子压制在滩头无法前进一步,而且还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这并不能改变整条战线上的不利态势。
随着日军在江桥防线中央部分多处形成了突破,第一条堑壕的易手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就算马含章这种提前构筑了侧翼掩护地堡和堑壕内掩体的阵地,也只能多抵抗一段时间而已,最终肯定还是守不住的。
马含章很清楚这一点,他构筑侧翼掩护地堡和堑壕内掩体的目的也不是打算在侧翼失守的情况下继续死扛,他只是需要这些工事为自己和友军的有序撤离赢得时间,毕竟撤退和溃退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江桥抗战开始前,参谋长谢珂就指挥守军设置了六条防线,第一道防线就是江桥桥头阵地。这条防线由前后三条堑壕组成,如果三条堑壕都被突破,那么守军就必须后撤到第二条防线,也就是大兴阵地上去了。
不过现在日军充其量只突破了第一道堑壕,中国守军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只是马含章还是有些担心,因为从刚才右翼守军的表现来看,在日军的大口径火炮轰击下继续坚守的能力实在不够。
而突破了第一道堑壕的日军在巩固了突破口之后,立即开始向两侧发起进攻,他们希望能进一步扩大突破口,将两侧的中国守军击溃甚至歼灭。
然而这些鬼子们的攻势在马含章早已构筑好的侧翼地堡和堑壕内掩体面前撞的头破血流。他们先是被堑壕内掩体后面的火力阻挡在拐角处,然后被位于堑壕后面几十米外土包上的地堡里射出的火力从高处挨个打成了血葫芦。
一些后续上来的鬼子试图先炸毁地堡,却又暴露在堑壕内掩体的射界中,依然逃不出被挨个打成血葫芦的命运。
虽然此时的地堡里只有一名通信员和一名士兵分别使用一支“二十响旁开门匣子”和一支辽十三年式步枪在开火,但他们此时几乎打出了一挺轻机枪的气势。
一时间占领了右翼阵地的日军不但损失十几人,而且还被打退了几十米,即使在堑壕里也不得不缩起脑袋躲避从地堡打来的子弹。
不过马含章很清楚这种局面只是暂时的,日军从另一个方向扩大突破口之后很快就会开始向第二道堑壕进行攻击。
一旦他们在第二道堑壕取得突破,毫无疑问就会利用第二道堑壕及其交通壕向己方地堡的侧后进行迂回。加上自己防区正面日军的压力,区区一个排的兵力很快就会顾此失彼,最终被攻破防线。
可马含章也不能现在就命令部队撤退,因为他左翼的友军还没有被突破,如果他的排现在撤退,就会把左翼友军置于侧翼暴露的危险境地。
由于部分阵地被日军突破给整条战线造成的不利影响正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显露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