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则是如果不可避免的被发现了,那么一定要保证自己比敌人的行动更快。敌人从发现你到调集足够的火力攻击你,中间是需要时间的,只要你始终保持比敌人更快的速度,并及时离开敌人的打击范围,就能让敌人的火力落空。
第三是如果既不能避免被敌人发现,又无法及时离开敌人的火力打击范围,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坚固的工事。这是在敌火打击下唯一可以保存自己的手段,当然还需要积极进行反击,否则早晚要被耗死。
第四就是如果既不能避免被敌人发现,又无法及时离开敌人的火力打击范围,还缺乏足够坚固的工事,在这种最糟糕的情况下,就需要以最快速度和敌人形成近距离混战。换句话说就是要利用敌人作为自己的盾牌,让敌人的重火力投鼠忌器。
而现在,马含章这个排就是处于第三种情况下。他们战前在马含章的亲自指导下构筑的野战工事虽然是土木结构的,使用的材料也比较有限,但还是能扛住日军的绝大部分火炮轰击。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马含章这区区一个排能在鬼子的三面包围中依然守住阵地,甚至还有余力去掩护一下两翼友军的撤退。
不过,马含章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没有因为现在的一点战绩就膨胀起来。相反,他很清楚随着两翼友军的撤退,自己这个排的阵地已经成了一块死地。 .kshu.
日军在连续进攻受阻之后肯定会把大口径火炮拉过来对自己的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到那时候阵地上的野战工事可就扛不住这种规模地炮轰了。
为此,马含章在友军撤退后也立即开始准备起撤退的事情,其实他们现在就撤退也没什么问题,两翼友军也已经成功撤退不再需要掩护。
可马含章还是打算再守一段时间,他希望借此进一步试探出日军的弱点,为以后的战斗打好基础。
鬼子们也没有辜负马含章的“期望”,他们在第一次三面进攻被打退之后,很快又组织起了一次新的攻势。
这一次,鬼子们先是调来七十五毫米口径的四一式山炮、三八式野炮等压制火炮对马含章的阵地进行轰击,然后又用重机枪对两个侧翼地堡和正面轻机枪火力点进行了压制射击。
然而,等日军自信满满地对马含章排的防区发起了第二次全面冲击的时候才猛然发觉,他们高兴的太早了。
马含章早就安排轻机枪转移了发射阵地,因此他们并没有真的被日军重机枪压制住。
不仅如此,侧翼地堡也提前做了准备。当鬼子的重机枪开火压制的时候,地堡里的战士直接撤了出来。
他们通过隐蔽交通壕转移到了另一处隐蔽阵地,如果鬼子要进攻地堡,就会完全暴露在他们的射界中。而他们还能和堑壕里防御侧翼的战友形成交叉火力,把试图进攻地堡的鬼子消灭在地堡前的开阔地上。
因此,当鬼子第二次发起强攻时,便一头撞在了这张可怕的交叉火力网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