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觉此酒虽好,却太烈了些.
若是能够改进,自然更好。
又怕如此妙法被别人学去.
把昨天参与过的工人独自安置,不与别人相见,免的被外人知晓。
又过两日,经过反复改进,更加轻便省力的新式曲辕犁已经改好。
武大亲自操作,以他的体力,也能轻松驾驭,一头牛也能轻松拉动,让他很是满意。
正在高兴,庄户来报,有客人求见,正在庄中等候,潘娘子请庄主速速回转。
武大从田间回到屋里,在上房厅堂看见了一位中年男子,身穿一袭青色便服,相貌端正,不怒自威。
还有两人在下首相陪。
却是金莲和多日未见的辛如兰。
经过介绍,才知道这位中年男子,却是辛如兰的父亲,哪位大名府司户参军辛赞。
辛赞如今已经认了金莲做义女,算是武大的长辈。
武大不敢怠慢,赶忙请他上座,以晚辈之礼相见。
客套过后,辛赞看他用黑布蒙着头脸,哑然问道:“此前小女蒙大郎舍身相救,老夫感激不尽,本当当面致谢,却一直不得空。”
“如今老夫认了金莲为义女,大郎既是金莲夫家兄长,你我便不是外人,何以蒙着脸面和老夫相见?”
武大直言相告:“小侄相貌丑陋,不想招人厌恶,只能蒙着脸面,望辛公见谅。”
辛赞也理解他的心思。
别说普通人会以貌取人,便是大宋官场,若是相貌不端或身有残疾,便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
实在不好安慰。
只好转移话题问道:“听说贤侄招了数百难民做工,不知能否妥善安置?”
武大回道:“小侄正好要建造些作坊,正需人手,短期之内,倒是可以安置。”
辛赞却又说道:“若实在缺人手,城外难民尚多,大郎不妨再多招些,也算是件善举。”
如今庄上这几百工人,他养着都费力,哪里再敢招人?
正要拒绝,却想到大难将至,现在自己却毫无人手可用。
官府指望不上,那些桀骜不驯的江湖人士,更是指望不上。
想那书里的方腊,若不是被柴进混进去坏了事情,未必就会败的那么快。
不如借此机会,培养些少年作为心腹,用着也放心些,也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等浩劫来时,少年郎刚好长成,正是得用之时。
于是改口说道:“做工的人手倒暂时不缺,招多了小侄也养不起。”
“不过,我这些天看到好多半大少年沦为了乞丐,很是让人心酸,我倒是想收留些,让他们能吃饱穿暖,免的耽误孩子一生。”
辛赞好心劝道:“大郎三思,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少年郎饭食既大,又无法当成劳力做工,贤侄想要养着一帮少年,恐怕会耗食良多啊!”
以辛赞官场之人的立场,能说出这番话实属难得,显见没把他当外人。
武大又起身谢了指点之恩。
但他既然别有用意,自然不怕。
反倒装出一幅义正严词的口气说道:“此事虽难,但义之所在,便是为此倾家荡产,小侄也要去做。”
“这是为何?”辛赞满脸好奇的问。
非亲非故的,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真不好解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