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无休无止的杀伐争战中,沿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长城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居庸关,都在这一带。失去了这些土地和战略支撑点,地处中原的王朝就等于失去了中国北部,西北部的山川之险,也等于是失去了长城防线。
…………
地域的因素对于战争态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把战马做为兵器,以迂回,穿插,长途奔袭做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游牧民族的骑兵,摆脱了崇山峻岭,狭谷陡涧这些个困扰着他们行军,作战的不利因素,而突然出现在华北平原的时候,他们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作战特点在战争中马上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蓟,檀,顺,儒,四州所在的燕山脉的山区与南侧的华北平原的海拔落差非常的巨大,也就是说在山地和平原之间,不存在任何的类似于丘陵地带的过渡地型。平原就在悬崖的脚下。
…………
从此南下千里,直至东京汴梁,皆为平原,京师的北面除了有两河(黄,淮)之外,再无屏障,基本上都是易攻难守的地方。从纯军事上的角度来说汴京算是个四战之地。北来的铁骑和刀锋会很轻易的越过辽阔而肥沃的千里平原而立围于门下悬于城头。
以上是我在燕云军区第二次全军作战会议上的报告。我没有用一个上位者的身份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我只是用客观的事实分析来告诉所有出席会议的将军们:失去了燕云,就昭示着郑帝国的灭亡。
“胡人铁骑纵横驰奔,昼夜即可饮马黄河。”最后一句话说的有点夸张,但是我想它的震撼力能够给人以警醒。
报告结束后是长时间的寂静,有些人是不敢轻易发言,而更多的人则是在明白了自己肩上的重任后沉思不已。
实际上,据我所了解的这个时代,大郑帝国,并没有像我所熟知的那个宋帝国一般,有着“恐辽心理”。这个时代的中原王朝,更像是与大辽交手前的宋帝国,不但自信自强,视夺城破国为无物,更有“犯我天威者,虽远必诛”的霸气。
所以在认同感上,与其说他像宋帝国,倒不如说他像秦汉,又或是唐。
但是任何一个强大的帝国,都有面临生死挑战的时刻,现在的郑帝国,就在面临着这样的一种挑战。
契丹的骑兵先遣部队已经在辽河一线集结,据前线关隘传讯兵飞报,两天前已经有近五万骑兵安营扎寨。而关外的探子们传来消息,契丹国都上京,还有源源不断的骑兵向南部进发。
大战一触即发。
倘若耶律阿保机真的要用武力夺取燕云十六州,他不会不考虑背后的代价。二十万精兵换十六个州,他这笔买卖并不划算。就算他强行拉壮丁,将契丹境内其他游牧民族绑在他的战马上,给他充当炮灰,恐怕他也很难有力气消化掉整个燕云。
那他到底是什么打算?五万骑兵集结辽河北岸,要打渡江战役么?
“日他娘求的!”坐在比较后排的韩定山一拍大腿,站了起来:“经略大人,你一声令下,末将带着太原府一万人马去砍他***!”
他这一声喊,赢得了好些个武将的赞同,当即有人也表示,要带着本部兵马上阵杀敌。
军心可用固然很好,但是怎么用好却是另一回事。这正是军事主官需要头疼的地方。潘少安站在地图面前,一手握着马鞭背在身后,另一手则捻着胡须,听了众多将士的表态沉吟不语,突然伸手用马鞭在地图上指着山海关道:“这山海关距离辽河有多远?”
“沿辽河南下,入山海关,不过五天路程。”下面有人回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