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
太庙时享。洪武元年定,每庙登一,鉶三,笾豆各十二,簠簋各二,共酒尊
三、金爵八、瓷爵十六于殿东西向。二十一年更定,每庙登二,鉶二。弘治时,
九庙通设酒尊九,祫祭加一,金爵十七,祫祭加二,瓷爵三十四,祫祭加四。亲
王配享,洪武三年定,登鉶各三,笾豆各十二,簠簋各二,酒尊三,酒注二。二
十一年更定,登鉶各一,爵各三,笾豆各十,簠簋各二,共用酒尊三于殿东。功
臣配享,洪武二年定,每位笾豆各二,簠簋各二。三年增定,共用酒尊二,酒注
二。二十一年更定,十坛,每坛鉶一,笾豆各二,簠簋各一,爵三,共用酒尊于
殿西。
太社稷。洪武元年定,鉶三,笾豆各十,簠簋各二,配位同。正配位皆设酒
尊三于坛东。十一年更定,每位登一,鉶二,笾豆十二,正配位共设酒尊三,爵
九。后太祖、成祖并配时,增酒尊一,爵三。府、州、县社稷,鉶一,笾豆四,
簠簋二。
朝日、夕月。洪武三年定,太尊、著尊、山罍各二,在坛上东南隅,北面。
象尊、壶尊、山罍各二,在坛下,笾豆各十,簠簋各二,登鉶各三。
先农,与社稷同,加登一,笾豆减二。
神祇。洪武二年定,每坛笾豆各四,簠簋登爵各一。九年更定,正殿共设酒
尊三,爵七,两庑各设酒尊三,爵三,余如旧。二十一年更定,每坛登一,鉶二,
笾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盏三十。星辰,正殿中登一,鉶二。余九坛,鉶二。每
坛笾豆十,簠簋各一,酒盏三十,爵一,共设酒尊三。太岁诸神,笾豆各八,簠
簋各二,酒尊三。岳渎山川同。
历代帝王。洪武四年定,登一,鉶二,笾豆各八,簠簋各一,俎一,爵三,
尊三。七年更定,登、鉶、簠簋各一,笾豆各十,爵各三,共设酒尊五于殿西阶,
酒尊三于殿东阶。二十一年增定,每位鉶二,簠簋各二,五室共设酒尊三,爵四
十八。配位每坛笾豆各二,簠簋各一,馈盘一,每位鉶一,酒盏三。三皇,笾豆
各八,簠簋各二,登、鉶各二,爵三,牺尊、象尊、山罍各一。配位,笾豆各四,
簠簋各二,鉶一,爵三,牺尊、象尊各一。
至圣先师。洪武元年定,笾豆各六,簠簋各二,登一,鉶二,牺尊、象尊、
山罍各一。四配位,笾豆各四,簠簋各一,登一。十哲,两庑,笾豆二。四年更
定,正位,笾豆各十,酒尊三,爵三,余如旧。四配,每位酒尊一,余同正位。
十哲,东西各爵一,每位笾豆各四,簠簋各一,鉶一,酒盏一。两庑,东西各十
三坛,东西各爵一,每坛笾豆各四,簠簋各一,酒盏四。十五年更定,正位,酒
尊一,爵三,登一,鉶二,笾豆各八,簠簋各二。四配位,共酒尊一,各爵三,
登一,鉶二,笾豆各六,簠簋各一。十哲,共酒尊一,东西各爵五,鉶一,笾豆
各四,簠簋各一。东西庑,每四位爵四,笾豆各二,簠簋各一。景泰六年增两庑
笾豆各二,簠簋各一。成化十二年,增正位笾豆为十二。嘉靖九年,仍减为十。
旗纛,与先农同。马神,笾豆各四,簠簋、登、象尊、壶尊各一。
○玉帛牲牢
玉三等:上帝,苍璧;皇地祇,黄琮;太社、太稷,两圭有邸;朝日、夕月,
圭璧五寸。帛五等:曰郊祀制帛,郊祀正配位用之。上帝,苍;地祇,黄;配位,
白。曰礼神制帛,社稷以下用之。社稷,黑;大明,赤;夜明、星辰、太岁、风
云雷雨、天下神祇俱白;五星,五色;岳镇、四海、陵山随方色;四渎,黑;先
农,正配皆青;群神,白;帝王先师皆白;旗纛,洪武元年用黑,七年改赤,九
年定黑二、白五。曰奉先制帛,太庙用之,每庙二。曰展亲制帛,亲王配享用之。
曰报功制帛,功臣配享用之。皆白。每位各一。惟圜丘,嘉靖九年用十二,而周
天星辰则共用十,孔庙十哲、两庑东西各一云。又洪武十一年,上以小祀有用楮
钱者为不经。礼臣议定,在京,大祀、中祀用制帛,有篚。在外,王国府州县亦
如之。小祀惟用牲醴。
牲牢三等:曰犊,曰羊,曰豕。色尚骍,或黝。大祀,入涤九旬;中祀,三
旬;小祀,一旬。大祀前一月之朔,躬诣牺牲所视牲,每日大臣一人往视。洪武
二年,帝以祭祀省牲,去神坛甚迩,于人心未安,乃定省牲之仪,去神坛二百步。
七年定制,大祀,皇帝躬省牲;中祀、小祀,遣官。嘉靖十一年更定,冬、夏至,
祈谷,俱祭前五日亲视,后俱遣大臣。圜丘,苍犊;方丘,黄犊;配位,各纯犊。
洪武七年,增设圜丘配位。星辰,牛一,羊豕三。太岁,牛羊豕一。风云雷雨、
天下神祇,羊豕各五。方丘配位,天下山川,牛一,羊豕各三。太庙禘,正配皆
太牢,祫皆太牢。时享每庙犊羊豕各一。亲王配位,洪武三年定,共牛羊豕一。
二十一年更定,每坛犊羊豕各一。功臣配位,洪武二年定,每位羊豕体各一。二
十一年更定,每坛羊豕一。太社稷,犊羊豕各一,配位同。府州县社稷,正配位,
共羊一、豕一。洪武七年增设,各羊一、豕一。朝日、夕月,犊羊豕各一。先农
与太社稷同。神祇,洪武二年定,羊六、豕六。二十一年更定,每坛犊羊豕各一。
嘉靖十年,天神左,地祇右,各牲五。星辰,每坛羊一、豕一。帝王,每室犊羊
豕各一。配位,每坛羊豕各一。先师如帝王,四配如配位,十哲东西各豕一分五,
两庑东西各豕一,后增为三。府州县学先师,羊一、豕一。四配。共羊一、豕一,
解为四体。十哲东西各豕一,解为五体。两庑豕一,解为百八分。旗纛,洪武九
年定犊羊豕,永乐后,去犊。王国及卫所同。五祀马神俱用羊豕。
○祝册
南北郊,祝板长一尺一分,广八寸,厚二分,用楸梓木。宗庙,长一尺二寸,
广九寸,厚一,用梓木,以楮纸冒之。群神帝王先师,俱有祝,文多不载。祝案
设于西。
○笾豆之实
凡笾豆之实,用十二者,笾实以形盐、薧鱼、枣、栗、榛、菱、芡、鹿脯、
白饼、黑饼、糗饵、粉餈。豆实以韭菹、醯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
鱼醢、脾析、豚胉、赩食、糁食。用十者,笾则减糗饵、粉餈,豆则减赩食、
糁食。用八者,笾又减白、黑饼,豆又减脾析、豚胉。用四者,笾则止实以形
盐、薧鱼、枣、栗,豆则止实以芹菹、兔醢、菁菹、鹿醢。各二者,笾实栗、
鹿脯,豆实菁菹、鹿醢。簠簋各二者,实以黍稷、稻粱。各一者,实以稷粱。登
实以太羹,鉶实以和羹。
洪武三年,礼部言:“《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
尚质也。《周礼·笾人》,‘凡祭祀供簠簋之实’,《疏》曰,‘外祀用瓦簠’。
今祭祀用瓷,合古意。惟盘盂之属,与古簠璺簋登鉶异制。今拟凡祭器皆用瓷,
其式皆仿古簠簋登豆,惟笾以竹。”诏从之。
酒齐仿周制,用新旧醅,以备齐三酒。其实于尊之名数,各不同。
○祭祀杂议诸仪
其祭祀杂议诸仪,凡版位,皇帝位,方一尺二寸,厚三寸,红质金字。皇太
子位,方九寸,厚二寸,红质青字。陪祀官位,并白质黑字。
拜褥。初用绯。洪武三年定制,郊丘席为表,蒲为里。宗庙、社稷、先农、
山川,红文绮为表,红木棉布为里。
赞唱。凡皇帝躬祀,入就位时,太常寺奏中严,奏外办。盥洗、升坛、饮福、
受胙,各致赞辞。又凡祀,各设爵洗位,涤爵拭爵。初升坛,唱再拜,及祭酒,
唱赐福胙。洪武七年,礼部奏其烦渎,悉删去。
上香礼。明初祭祀皆行。洪武七年以翰林詹同言罢。嘉靖九年复行。
拜礼。初,每节皆再拜。洪武九年,礼臣奏:“《礼记》一献三献五献七献
之文,皆不载拜礼。唐、宋郊祀,每节行礼皆再拜。然亚献终献,天子不行礼,
而使臣下行之。今议大祀中祀,自迎神至饮福送神,宜各行再拜礼。”帝命节为
十二拜,迎神、饮福受胙、送神各四拜云。
登坛脱舄。初未行。洪武八年诏翰林院臣考定大祀登坛脱舄之礼。学士乐韶
凤杂考汉、魏以来朝祭仪,议于郊祀庙享前期一日,有司以席藉地,设御幕于坛
东南门外,设执事官脱履之次于坛门外西阶侧。祭日,大驾入幕次,脱舄升坛。
其升坛执事、导驾、赞礼、读祝并分献陪祀官,皆脱舄于外,以次升坛供事。协
律郎、乐舞生依前跣袜就位。祭毕,降坛纳舄。从之。嘉靖十七年罢其礼。
○祭祀日期
钦天监选择,太常寺预于十二月朔至奉天殿具奏。盖古卜法不存,而择干支
之吉以代卜也。洪武七年,命太常卿议祭祀日期,书之于版,依时以祭,著为式。
其祭日,遣官监祭,不敬失仪者罪之。
○习仪
凡祭祀,先期三日及二日,百官习仪于朝天宫。嘉靖九年更定,郊祀冬至,
习仪于先期之七日及六日。
○斋戒
洪武二年,学士朱升等奉敕撰斋戒文曰:“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
内。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
名,此则戒也;专一其心,严畏谨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
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此则斋也。大祀七日,前四日戒,后三日斋。”
太祖曰:“凡祭祀天地、社稷、宗庙、山川等神,为天下祈福,宜下令百官斋戒。
若自有所祷于天地百神,不关民事者,不下令。”又曰:“致斋以五日七日,为
期太久,人心易怠。止临祭,斋戒三日,务致精专,庶可格神明。”遂著为令。
是年从礼部尚书崔亮奏,大祀前七日,部祀官诣中书省受誓戒。各扬其职,不共
其事,国有常刑。宗庙社稷,致斋三日,不誓戒。三年,谕礼部尚书陶凯曰:“
人心操舍无常,必有所警,而后无所放。”乃命礼部铸铜人一,高尺有五寸,手
执牙简,大祀则书致斋三日,中祀则书致斋二日于简上,太常司进置斋所。四年,
定天子亲祀斋五日,遣官代祀斋三日,降香斋一日。五年,命诸司各置木牌,以
警亵慢,刻文其上曰:“国有常宪,神有鉴焉。”凡祭祀,则设之。又从陶凯奏,
凡亲祀,皇太子宫中居守,亲王戎服侍从。皇太子亲王虽不陪祀,一体斋戒。
六年,建陪祀官斋房于北郊斋宫之西南,后定斋戒礼仪。凡祭天地,正祭前
五日午后,沐浴更衣,处外室,次早,百官于奉天门观誓戒牌。次日,告仁祖庙,
退处斋宫,致斋三日。享宗庙,正祭前四日午后,沐浴更衣,处外室。次日为始,
致斋三日。祭社稷、朝日、夕月、周天星辰、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
等神,致斋二日,如前仪。凡传制降香,遣官代祀,先一日沐浴更衣,处外室。
次日遣官。七年定制,凡大礼前期四日,太常卿至天下神祇坛奠告,中书丞相诣
京师城隍庙发咨。次日,皇帝诣仁祖庙请配享。二十一年定制,斋戒前二日,太
常司官宿于本司。次日,奏请致斋。又次日,进铜人,传制谕文武百官斋戒。是
日,礼部太常司官檄城隍神,遍请天下当祀神祇,仍于各庙焚香三日。
二十六年,定传制誓戒仪。凡大祀前三日,百官诣阙,如大朝仪,传制官宣
制云:“某年月日,祀于某所,尔文武百官,自某日为始,致斋三日,当敬慎之。”
传制讫,四拜,奏礼毕。宣德七年,大祀南郊,帝御斋宫,命内官使饮酒食荤入
坛唾地者,皆罪之,司礼监纵容者同罪。斋之日,御史检视各官于斋次,仍行南
京,一体斋戒。弘治五年,鸿胪少卿李燧言:“分献陪祭等官,借居道士房榻,
贵贱杂处,且宣召不便。乞于坛所隙地,仿天寿山朝房礼制,建斋房。”从之。
嘉靖九年,定前期三日,帝御奉天殿,百官朝服听誓戒。万历四年十一月,礼部
以二十三日冬至祀天,十八日当奏祭,十九日百官受誓戒。是日,皇太后圣旦,
百官宜吉服贺。一日两遇礼文,服色不同,请更奏祭、誓戒皆先一日。帝命奏祭、
誓戒如旧,而以十八日行庆贺礼。
○遣官祭祀
洪武二十六年,定传制特遣仪。是日,皇帝升座如常仪,百官一拜。礼毕,
献官诣拜位四拜,传制官由御前出宣制。如祭孔子,则曰:“某年月日,祭先师
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命卿行礼。”祭历代帝王,则曰:“某年月日,祭先圣历
代帝王,命卿行礼。”俯伏,兴,四拜,礼毕出。其降香遣官仪,前祀一日清晨,
皇帝皮弁服,升奉天殿。捧香者以香授献官。献官捧由中陛降中道出,至午门外,
置龙亭内。仪仗鼓吹,导引至祭所。后定祭之日,降香如常仪,中严以待。献官
祭毕后命,解严还宫。嘉靖九年大祀遣官,不行饮福礼。
○分献陪祀
凡分献官,太常寺豫请旨。洪武七年,太祖谓学士詹同曰:“大祀,终献方
行分献礼,未当。”同乃与学士宋濂议以上,初献奠玉帛将毕,分献官即行初献
礼。亚献、终献皆如之。嘉靖九年,四郊工成,帝谕太常寺曰:“大祀分献官豫
定,U.ukash.c 方可习仪。”乃用大学士张璁等于大明、夜明、星辰、风云雷雨四坛。旧制,
分献用文武大臣及近侍官共二十四人,今定四人,法司官仍旧例不兴。
凡陪祀,洪武四年,太常寺引《周礼》及唐制,拟用武官四品、文官五品以
上,其老疾疮疥刑馀丧过体气者不与。从之。后定郊祀,六科都给事中皆与陪祀,
馀祭不与。又定凡南北郊,先期赐陪祀执事官明衣布,乐舞生各给新衣。制陪祀
官入坛牙牌,凡天子亲祀,则佩以入。其制有二,圆者与祭官佩之,方者执事人
佩之。俱藏内府,遇祭则给,无者不得入坛。洪武二十九年,初祀山川诸神,流
官祭服,未入流官公服。洪武二十九年,从礼臣言,未入流官,凡祭皆用祭服,
与九品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