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云:“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注:去他娘的!
。。。。。。
“寒山拾得,讲的是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指在修身养性,克己修心,其固然可取,但又讲究不闻世事,有着责令清心寡欲的过分要求,也颇有些对己,对世的不负责。”
“‘修其身,完善其性’,最终还是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有着积极向善,也有颓废避世,终究来讲,可教化在大同,却不适合在天下。”
“他这最后一章,注的不像话。”
太师喝了口茶,淡淡的说道。
长公主见太师放下茶杯,变坐为跪,直起身子,为太师填了盏新茶,而后才轻轻说道:
“他不喜欢,没有实际的空谈。”
太师叹了口气,道:“终是有些乏了,公主也请早早休息吧,今夜便先到这儿吧。”
说吧,太师起身,长公主也赶忙放下火筷,站起身子,向太师拜身,先行告退。
“老师便请留步,瑾儿先告退了。”
太师并未作声,应是真有些乏,微微抬了抬手示意。
周纤瑾轻声离开正阳宫,朝千鸾宫走去。
牧王已至洛水,今夜来正阳宫,嘴里不想说,但,句句,都是他呀!
回到寝宫,见着妹妹已经睡下,独自一人走到书房,桌子上摆放着一份竹简,很是光亮,看来应是常常擦拭。
这是他的文章。
“余读《孝经》之际,曾有一问‘儒家礼法繁多,若世人皆效之,所谓不失礼者有几人?’余怀此问见老师,奈何老师访友未归。得见童子,余问之。童子答余‘圣人可矣’余回寒舍,思童子之言,余以为不然。
世人追随,为求脱凡入圣,故效全礼法,以求不失礼而入圣。而纵观上下,几朝几代,为孔夫子一人礼全为圣。礼法始于孔夫子,而达者也唯有孔夫子。如此思量,余又问‘所谓礼法可是学之孔夫子言行?’
余知余之想法怪哉,余查翻古籍,阅览文献,皆未有证实礼法乃是夫子所创。自西汉汉武,世人推崇孔圣人,以夫子之本,修列诸多礼法。以夫子‘仁’教,画地为牢,所谓不仁者,失礼者皆困于世俗。极力抵制道家随心逍遥之说,不许墨家,法家,兵家,奇门遁甲,三教九流开宗立派。令世人只学儒礼,其余百家凋零,齐芳争艳之境不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余查至此,深感无力,‘所谓礼法,不过王侯巩固王权的手段罢了!’无论是儒家‘仁’教,还是道家所行天道,都不比帝王的霸道。
虽如此,但依旧可惜。虽是不兴,但却仍存,虽无百花,但有花骨。总有学者,习百家精华。若无汉武大兴儒家,便无今日一枝独秀。孔夫子确可为圣人,但老子才华为何不足为圣?只不过尊称之人日益少矣。故‘圣人可矣’确实不妥!
世人推崇夫子,夫子教学有教无累。可是为何?为何天下寒士博览群书。有才!却不重用?!相较朝中,大多都是世族同支。独揽朝野,致今圣上,目不经看,耳不经听。且世家子弟纨绔为常,不学无术者实繁,仅仅识文断字!可识文断字者非孔夫子所教学者!
夫子之徒,颜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皆世人所尊大儒。颜回等人却并非效全礼法者,各有各礼,各有才德。为人,为子,为徒,为夫,为友,皆可做到不失礼。余以为,礼本无形,世人学习礼法,不必追袭前人。
余以为礼法如衣,先束衣冠,再求华丽。余虽不喜冗杂礼法,但也不否认‘人靠衣装’。先以常纲修身,以致不失体面,而后再随意选修其他。但,并非多多益善。花里胡哨,实在媚俗,不登大雅,不便行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