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等功劳确是骇人听闻,当真还不知道该如何赏赐!要说封官,吴迪还是丁忧之期,封无可封;要是赏爵的话,高了不妥,低了也不妥,再说一个空洞的爵位怎么也抵不上这等功劳。</p>
不说擒拿辽主,就那几十个辽国王公大臣,要是从前只要拿住一个,都是大功一件,封个爵位也不为过!现下吴迪倒好,一股脑全抓了来,要真的一个个往上算的话,非王爵不能记功!</p>
宣德殿中一片寂静,谁也不敢开口说话,这件事情天大好事!百年的耻辱一朝被雪!但是谈到封赏之功,谁也不敢开口。</p>
说低了必要招惹吴迪记恨,这吴迪已经立下这等功劳,以后仕途之上一定是青云直上。</p>
说高了,又怕要遭到弹劾。这大宋朝的御史们每月可都是有弹劾指标的,本来就总完不成任务,挖空心思的要找目标,自己不是傻乎乎冲上去找罪受?</p>
徽宗皇帝看到众臣个个三缄其口,有些不悦问道:“难道众位卿家都无话可说?难道我大宋是有功不赏之朝?”</p>
还是蔡太师明白事理,了解众位同僚的苦衷,出班奏道:“陛下,我看此封赏之事还是暂缓,不该如此仓促决定。眼前当务之急有两件,一则那辽主耶律延禧还在押送汴京途中,须得商酌一下该如何迎法,不能失了我天朝的气度;二则吴迪义勇军还陷在辽国西京道,当发兵前去救援,不教有功之臣殒命,大宋失却一个栋梁之才!”</p>
徽宗皇帝要众臣拿出一个封赏的法子出来,不料众臣却都是沉默不语,倒是蔡太师直言进谏,直说眼下不是封赏之时,当务之急是迎辽主进京和出兵北上增援吴迪!</p>
徽宗皇帝思量一下,的确如此,要是吴迪回不来,那所谓封赏还有多大的意义?不过此事他还是放在了心上,吴迪此次北上,算是给大宋争了一个天大的面子!</p>
他
<spnstylelr:#4876ff>-啃-——-书--网-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请注意眼睛的休息。网推荐:
<spnstylelr:#4876ff>--啃--书-小--说--网---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又想起赵良嗣六月与金打成盟约返回之后,在朝中大肆宣扬女直人的骁勇善战,辽国上京城被金国一鼓而下!不少朝中大臣都因为此事而纷纷转变风向,变成反对出兵伐辽,这其中就有西军和禁军中的不少武将。</p>
现在吴迪立功正是当时!正好说明我大宋的军马一样精锐,辽国已经不堪一击?证明了北上收复燕云之策的确可行!战败辽国只在反掌之间!也是恰恰解了当今陛下的困境,这样的人不赏,何样的才赏?</p>
不过发兵北上增援之事,还有个难处,那就是谁都不知吴迪和义勇军不知道现在身在何处,那该去哪里增援?</p>
朝臣们听得蔡京之言,纷纷点头,除了几个童贯的死党之外,都是赞同此议。</p>
可是同样的问题摆在眼前,吴迪义勇军究竟身在何处!</p>
蔡太师见大家都是束手无策,上前进言道:“陛下,虽是现在不知义勇军的去向,但看辽国西京道大军戒备,想来义勇军该是到了西京道。应下令西军北上代州,与河东军一道北上征伐,取西京战略之地,为明年收复燕云打下铺垫!”</p>
徽宗听了有些心动,蔡京之言或有道理,辽军如今不堪一战,御帐亲军都抵不过吴迪义勇民军。要是精锐西军一到,那辽国西京兵怎能抵御?要是今年拿下了西京大同,明年收复燕云不过轻而易举、反掌之间!</p>
不想另一班站在最前方一直不发一言的童贯,现在大步走了出来,竟然连声制止:“陛下,此议万万不可!”</p>
徽宗讶异,童贯不是北伐中坚,一向都是吵嚷着要尽快出兵的?缘何现在却出来阻挠?</p>
童贯俯身说道:“陛下,U.knsh.m代州战报说,辽国西京现在大军云集;前些日接报,南京道也是防备日紧。这时并非北上良机!蔡太师之言大为失策,我朝军马粮饷都尚不齐备,胜了尚且好说,要是败了,明年如何北伐?”</p>
蔡京异常恼怒,一旁冷笑道:“童太尉,你说如今不能胜,那你明年就一定能胜?你可知道现在正是最好时机,趁着辽主被擒时速速发兵,辽人一旦知道耶律延禧已被我大宋拿获,想必士气低落,更加上辽国并未立太子之位,帝位空虚,怎能不起纷争?此时不动,难道还要等辽国内部尘埃落定、同仇敌忾之时再去?”</p>
童贯坚决反对,枢密院中诸将也是同口声援,说是现在兵马未整,粮草不齐,不能盲目北上否则必败。</p>
蔡京和诸多文臣却异口同声,要官家定下大计,抓住时机趁虚而入,打辽人一个措手不及。</p>
这朝中两派之争,当真滑稽可笑。</p>
原本最坚决要北伐的一派,现在反口说要暂缓;原来不赞成北上这派,也开始附和起蔡京之言,要速速发兵北上收回故土。</p>
其实争辩中的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时候要能北上,是不是最佳的时间谁也说不清,关键是对谁更有利。</p>
北伐这件事情最大的问题是,谁才是北伐的主导者!这也就是童贯坚决不同意现在北上的缘故。</p>M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