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把朴、王两人送到开京港口,自己就在港外等待答复。两人上岸后就连夜来到开京城王宫内,然后找到高丽王,把情况一一汇报。最后两人还添油加醋的说这是两人冒死争取来的华盟最低要求。
高丽王在听完后,也放松下来,“两位爱卿辛苦了。”夸奖了两人几句。局势终于不再进一步恶化,华盟所提要求和以前比也不算太过份。钱是早已估计是赖不掉了,所幸也没再增加,华盟新要的地方原本就不在他高丽王控制的范围内,现在他高丽王如果能操弄好说不定还能因此完全得到李家控制的全罗道的一半:全州。
高丽王对李家是早有所忌惮了,可苦于李家实力太大一直无法对付。现在托华盟的福大大削弱了李家的军事力量,正好趁机拿下,并且还可名正言顺地找个替罪羊,到最后说不定还可从李家那里弥补些自己的损失甚至是出超。
心中一番计较后,高丽王马上亢奋起来,一道道命令就在当夜发出,在京的李家人就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一一被捕。对远在全罗道的其余李家人,高丽王则是给全罗道周围州郡发出命令由他们负责抓捕,在如今李家实力大损的情况下,相信他们不会放弃痛打落水狗捞取好处的机会。
一夜纷乱热闹,在天明时分,市井中就已充满了关于李家的传言,说李家如何如何的可恶,如何的欺男霸女,如何不把高丽王放在眼里,家人在海上如何如何扮作海盗对善良的商人和船只进行烧杀抢掠,最后竟然抢到了华盟国国主的头上,导致华盟国发怒,终于引来大祸云云。
善良的人们相信了,也愤怒了,原来海盗都是李家的人,原来是李家引来了华盟的怒火。原来高丽王是被李家欺压、欺骗才和华盟产生冲突的。于是李家彻底臭了,臭上十里街地臭了,而能够果断下令抓捕李家人的高丽王则就是英明神武的明主了。
在船上的杨德自然不知这些个狗屁爎灶的事情,他正笑眯眯地接过高丽的文书,出来二个月,超预期地完成了任务目标,内心自然是很开心。
然后杨德在护卫的保护下来到岸上和如约前来的高丽王友好地进行了会面,两国首脑在和谐的气氛中愉快的进行了交流,最后双方达成共识:
以前都是海盗李家引起的误会,现在李家这个世界公敌既已伏法,那华盟和高丽的和平就不存在障碍了;高丽愿意把同属华族的耽罗人居住的耽罗岛还给华盟,并把珍岛、莞岛送给华盟表示歉意;为表示双方的和平诚意,升、罗两州不设军队作为双方和平交流的示范区域。
最后两国元首共同交换了相关文书,然后愉快地对饮一杯酒,就各自回转。
杨德带着又得的合计三百五十万贯的金银坐船回耽罗岛,高丽王也带着对李家抄家所得还算满意的心情回家数钱了,整个由一场赌局带来的风暴总算是烟消云散。
杨德凭此赚得锅满瓢满,既得钱又得地和人;高丽王最后化不利为有利,非但没有损失还赚了一笔,并得到了个好名声,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至于死伤的士兵,民众的损失,官员们众口一词“那不是都被李家害的吗?王上为了对大家有所交代,已把李家人全部问宰。”很好、很强大,合情合理很解气的理由,众人于是就心服口服。
杨德他们在耽罗人的狂热崇拜中回到了耽罗岛,接下来是如何消化战争红利。对耽罗人杨德是已完全可以放心的使用,他们对华盟是没有任何的抵触情绪,能大方分发战利品的华盟一下就获得了他们的拥戴。
先前对华族耽罗人的身份认同现在再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了华盟国耽罗郡的认同。就连被杨德答应他继续管理耽罗人的民生的星主也很是拥护。
但作为华盟第一个打出旗号的治所之地,令杨德尴尬的是语言文化的问题,耽罗人有自己的语言,甚至还有文字。但显然杨德是不想要的,文字语言还是统一的好,保留本民族的文字语言只是让他们记得自己有别于其他人外没任何好处。
本身就在文明发展上落后的民族在文字语言上也发掘不出什么来,那就不如封存起来,让后世那些喜欢研究莫名其妙的符号的人有点事干干。
要把几万人教会说汉话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关键是杨德没有人来教,但这个问题又必须解决。杨德正在冥思苦想,薛良过来了,他是又要到宋国去,顺便过来找杨德看看有什么吩咐。
杨德看到薛良,眼前就豁然开朗,宋人文化人不愿出来,那我们自己去总可以吧。
“薛良,你这次过去要在明洲和密州分别建设一个可以吃住在里面的学校,规模尽量要大,再在当地招募读书人来教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