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的一所茶楼内,当然是有说书人,今日聚集了许多人在听书。
“有意思,有意思。”
阴珏在茶楼内听书听的有趣,回去便找到父亲。
“父亲,孩儿今日在茶楼听书。”
“听书?不务正业。”
阴昭对于这个一听就表示不是好玩意。
“父亲知道今日讲的是谁么?郅都!”
“郅都,听说郅都后人也在兴邦麾下,父亲,你说这有意思嘛?”
“讲的是什么?”
阴昭开始感兴趣了,郅都这个名字被遗忘的太久了。
“嗯,昨天讲的是郅都铁面无私,不畏避权贵和皇亲,凡犯法违禁者,不论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惩之。”
阴珏喝了口茶继续说道。
“今天讲的是郅都出任雁门太守的功绩,恰巧交州第二集团军就有一军,名为苍鹰军,父亲还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为父知道了,难怪你大哥这次回来让我彻查家中违法之人,说若是有便押送官府。”
阴钰虽然人比较啰嗦,但是智商绝对属于高智商的人,有些话即便是父子,阴钰也不好明说,毕竟阴钰为人臣,忠孝两全,只能委婉提出。
“嗯,我这就按大哥说的办。”
阴珏也不蠢,父亲既然提到了,而且是大哥说的,办就对了,这就是风向标,不仅仅是茶楼,其他地方也开始了宣传。
明显各地开始了加强普法宣传,大名鼎鼎的李广成了反面对象,李广泄私愤杀霸陵尉。
李广一生要说才能是有的,但是脑子里的政治智商是真的低,七国之乱,接受梁王的授印,攻打匈奴的关键时候,知道汉武帝需要用他,便泄私愤杀霸陵尉。
也就是汉武帝心胸广阔,换其他人,早就记恨他了,给你个将军当你就泄愤杀霸陵尉,给你个大将军,你是不是敢泄愤私杀太尉?
在霸陵尉的角度来说,他并没有过错,严守岗位,严守法纪,只是因为严守法度让你李广没了面子就杀他,他何其无辜!
如果你的父亲兢兢业业,却突然被领导因为面子的事情杀了,你们能接受?
苍梧郡,广信。
傍晚,一堆人在村口围坐着。
“你跟我们说说,后来郅都大人怎么样了?”
“后来景皇帝的母亲因为临江王刘荣之事,怪郅都执法严格,下令逮捕了他,并将其杀害。郅都大人死后,匈奴在此侵犯雁门,雁门许多百姓遭到匈奴屠戮。”
“可惜了,要是郅都大人还在,匈奴哪里敢侵入雁门!百姓便不会遭到匈奴屠戮!景帝曾言:要是我的苍鹰还在,雁门怎么会被遭到这种情况!”
随着居中之人讲完,众人也是听的津津有味,旁边有人附和道。
“不是说郅都大人是酷吏么?”
百姓也都有疑问,望向居中之人。
“因为犯法的人多是王公贵族,世家豪强,郅都大人不避豪强,不畏王公贵族。因此遭到这些人的诋毁,许多不明真相的百姓也信了。”
“那我们以后应该是不是应该更相信官府的话,而不是这些书生的话语?”
“自然是这样,凡事当以去官府为准则,不应道听途说便三人成虎。”
长沙郡临湘。
“话说湖阳公主的家奴被董宣大人当街正法,便跑到光武皇帝面前告状,光武皇帝大怒,召见董宣,要用木杖打死他。”
“董宣叩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皇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宣回答:“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我不须用杖打,请准我自杀!”随即用头撞柱子,流血满面。
说书书生看了看下面的人,喝着小茶。
“别光顾着喝茶啊,继续说!”
“光武皇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叫他给公主叩头认错。董宣就是不肯;硬使他叩头,董宣用两只手支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对光武皇帝说:“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保护逃亡的人,官吏不敢进门抓人。当了皇帝,还制服不了一个小地方官吗?”光武皇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当老百姓可不一样啊!”
“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令”,赏钱三十万,董宣把它全部分给了下边官员。从此,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京城里称他为“卧虎”,歌颂说:桴鼓不鸣董少平。”
“这董宣大人硬气!是条汉子!”
“诸位可想听董宣大人后来的情况?”
“别卖关子了,继续说啊!”
“后来董宣大人病死在洛阳令上,享年七十有四,死的时候,皇帝派人去他家里探视,家里仅有大麦几斛,一辆破车,你们都不敢想像,一个做过两千石高官的大人家里只有这么点钱?”
“是不是真的?两千石大官只有这么点钱?”
“千真万确,这可是史书有记载的,光武皇帝也感叹董宣的廉洁,赐予他银印禄绶,用大夫之礼安葬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