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立储的事,大臣们昨天又联名上奏了,让朕尽快立储。
他们有建议立哪位皇子吗?
将军们没建议立谁。文臣中,元老们也没建议立谁。其他人里,农桑令建议朕立皇太弟。说到这里,皇帝停了一下。
皇后立刻附会道:“陛下有儿子,怎么能去立皇太弟呢。”
对呀,而且弟弟听到后不断磕头拒绝,磕的脑袋都流血了,朕好不容易才安抚住他。但农桑令还是以朕的“孩子年级太小”为由,希望朕立弟弟。这臣子实在晦气,弄得像是朕活.....
皇后伸手示意皇帝,让他不要再说接下来的话。
于是皇帝改口:“真有什么事的话,也有你在,没什么可担心的。”
听到皇帝这么说,皇后露出了微笑,但这笑容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
“大臣们希望立哪些皇子呢?”皇后继续问道。
提议立齐王的有,楚王、秦王也有拥护者。不过经过今天这事,这劭儿(齐王)实在让我惊讶,他就算了吧。
毕竟只是竑儿的一面之词,陛下还是得确认一下。
“你让我来之前就已经确认过了吧?我不多此一举了。”皇帝漫不经心的说到。
不成想,皇后却变得神情却变得极为严肃,她语调严厉对皇帝说:
我想让陛下知道这事,自然应当先确认一下真假,这是我的本分。陛下听到意见后,也应当去确认一下,而不该听到报告却不加复核;君王的决断关系重大,在这些事上不该求简!
“是是是,朕草率了,会注意的。”尽管这话看上去像是在敷衍,但皇帝回复时表情和语气都是一本正经。
于是皇后又加了句:“不过,感谢信任。”说完后,她笑了,皇帝见状也笑了起来。
话题继续,之后皇帝以木讷为由否定了楚王,以焦躁为由否定了秦王。就这样,皇帝否定掉了大臣给他的四个人选。
“那么陛下想立储吗?”在看到大臣们的人选都被否定以后,皇后顺势问到。
当然想,但孩子都太小。我也不想放个人坐上储君之位后,没多久就把他废掉;太子之位关系重大,一旦定了,是不会轻易更改的。所以,我想选好。
那就不说皇子们了,先说说陛下对储君有什么希望吧。
听到这话后,皇帝收敛了笑容,一句一顿的说出了他的希望:
能决断大事,做事谨慎,为人友善;
有深入虎穴的胆量,数十年如一日的耐力;
聪慧懂事理、能制衡各方势力;
体谅臣民;
对父母孝顺忠心;
节俭、克制;
最好再精通文学,武艺也可以一当十。
听着皇帝的希望,皇后笑了起来,她调侃皇帝是不是要培养“圣君”。然后平静的说道:“这又是陛下的期望吧,底线是什么?”
“没有致命的弱点,朕看的顺眼。”皇帝平和的说到。
弱点?
比如说,不能软弱暴躁......
至此,关于立储的问题没悬念了,答案是——暂不立储。于是皇后开始总结:
皇子们过于年幼,陛下无意立储也说得过去;但既然公卿们已经如此要求了,没个合理的回应也无法安定人心。
沉思片刻后,皇帝说道:
说一下你的意见吧。
陛下每次出征,都是事先交代该做什么。所以他们,其实也包括我,都疑惑在陛下没交代时,要怎样处理国政。
所以在我看来,陛下可以宣布——天子在外或天子“不适”的时候,军国大政由谁来处置。这样也算是给了大臣们一个回应,能把事情再往后拖一下。
“可以,就这么办。”刚听完皇后的叙述,皇帝就果断答应了。
那么,还有什么需要商议的呢?
算是通知你。在三个月内,我会领兵攻打冯源(大江以北的最后一个势力);到时候,朝政依旧由你全权负责。
“边境距离西京不到三百里的延庆(人名)还没消灭,他起码能筹集二十万人。此时去攻打与京城相距超过一千五百里的冯源,实在太冒险了!”谨慎的皇后直接反对。
但是皇帝坚持己见,他解释道:
延庆所处的位置一大把山,手下的人也善战,实在难打。冯源的话,现在他那边有人愿意做朝廷的内应,很快就能打到汤州城下。
而且,就算此次出征没能消灭冯源,也能把汤州以西的四十座城全部收回;他总共也就五十四座城,没了四十座,即使今年没打下,来年也能轻松将他消灭。打延庆就不同了,Uw.ukshu.一旦进军失败,占的土地几乎都要吐出去。那地方山多、道路不便,主力败走的话,粮道很难保全,守军也很有可能被各个击破。前年不是试着攻了一下嘛,损失上万人,最终也只占稳两座城。
算了,不说这些,我在外时京师这边会让刘秉(皇弟)、赵岭(最高级别武将,征北将军)、程菁(最高级别武将,征西将军)、程瑜(最高级别文官,中书令)留下来协助你处理国政、防御敌人。
如果延庆,郭茂(西北的军阀)来攻,让程菁带兵守西京防延庆,让赵岭带兵攻击郭茂;如果只是其中一个来犯,就让赵岭领兵击败他;该带多少兵,两位将军会估计好的;若是京师守备紧张,也可以适当的向世家借些人。
在领兵出征前,皇帝都会向皇后说明出征的目的,并交代如何防备敌人。但是这一回有些区别,因为皇帝很反常的说出了他的担忧:
也真让人着急,家妹还没回复,我已两次派人到汤州,跟她商议“离开冯源”,但她就是不给我个确切答复,真让人忧心。
听到这句担忧后,皇后没有附和,只是轻轻的点了下头。
过了一会,皇帝起身,跟皇后道别:“时间不早了,我还得回一趟明光殿,还有没处理完的事。”
皇后屈膝致意,然后跟着皇帝走到房门,在那里两人再次向对方告别。
等到皇帝的舆从视野中消失,皇后转身向里屋走去,她陷入沉思;脑海中不断回放“储君”这两个字,而皇子刘竑的身影也随着这两个字渐渐浮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