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父对刘佳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两人探讨香草美人,刘父首先说,早在《诗经》当中,就有用花草来比喻人的例子出现。在有名的《卫风·淇奥》一篇当中,曾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句。
这首诗开头两句即用绿竹铺垫出君子的意象,然后进一步说明君子更细致的品德。
在《郑风·野有蔓草》当中,也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句子。
这里将美人的身形比作摇曳的蔓草,使人迅速联想到美人清婉多姿的形态。诸如此例还有许多,其目的都在于赋予诗中人物更生动、更美好的形象。
但是《诗经》当中用香草喻人的描写大多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只是片面地抒发作者某些情感。
而在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当中,“香草美人”的意象逐渐具体化,他们被大量运用在诗歌当中,所隐喻的内涵也更加深刻。
据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地位于南方一带,人杰地灵,水草丰茂。楚国早年间向周王室进贡的物品当中,就有祭祀所用的香草。
在楚人心中,这类香草是可以与天上神灵沟通的媒介,而这也同样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屈原的诗歌用词华丽瑰奇,而又气势磅礴,“香草美人”的意象在神秘玄幻的《九歌》和激情奔放的《九章》当中,都有着大量的运用。
在《九歌·山鬼》一篇中,开头两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就写出了山鬼的装束上,带有“薜荔”和“女萝”两种蔓生植物。
下文里接着描写了山鬼所乘之车:“辛夷车兮结桂旗”,这辆车是用辛夷木制成的,车上的彩旗也是由桂花编成。
继而“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两句转而说明主人公的装扮,主人公来寻山鬼,身上佩戴了“石兰”和“杜衡”两种芳草。
而折芳馨一句中说明了主人公所采鲜花的作用,是用来表明相思。全诗的主题在这句中进行了点明,主人公思慕山鬼前来寻找她。
还要采花草向她传达自己的心意。这里的香草不再仅仅是单纯地形容人,还有了寄托情感的意义。
但“香草”这个意象出现频率最高的,还要数屈原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我国篇幅最长的抒情诗《离骚》。
《离骚》全诗以作者叙述自己身世、思想、追求为主要内容,其间还有着游历神界的奇幻描写,辅以大量美人香草的比喻,成就了一篇旷世佳作。
在全诗的开头,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身世,说明自己在不断加强修养,有着良好的素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两句则是描写作者本人的装束,与《山鬼》当中的手法相似。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美人”意象在全诗的第一次出现,这个“美人”并不是指代貌美女子,而是用来比喻楚国君主。
屈原担心楚王不能在有限的光阴里及时做出改革拯救国家,就已经行至暮年。
《离骚》当中的美人意象都是用来形容自己或者君主的,后世有三国时期的曹植很好继承了这一比喻手法。
在《美女篇》中曹植就描写了一个姿色上乘却迟迟不嫁的美人,青春年华就此白白流逝,用来指代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句是说作者自己滋养了很多芳草兰花,要等待着他们生长起来。
这里的芳草意象明显是比喻那些屈原培养起来的后生,屈原希望他们能够报效国家,只是最让他痛心的,就是这些“芳草”后来发生了质变。
在香草的映衬下,那些品性高洁的君子形象更加地深入人心,美人与香草在屈原的作品当中相得益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