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的“捉摸不定潮”终于来了,这一天可不是捉摸不定了,而是确确实实的高潮来了。小说族本来美军已开辟了滩头阵地,现在又有了高潮,坦克和各种重武器源源不断又顺顺当当地上了岸。作为总预备队的陆战6团,派了2个营在西面又开辟了一个代号为绿滩的登陆滩头,随即消灭了对美军舰队威胁很大的日军203毫米岸炮,现在连巡洋舰都驶进了礁湖。
在火力控制组的指挥下,舰炮的炮火越来越准确,也越发猛烈,为地面部队扫清道路。6团另一个营趁势占领了贝蒂欧岛东面的一个名叫拜里仓的很小的岛礁,并设立了105毫米的火炮阵地,支援贝蒂欧岛上的战斗。至此,美军已完全占据了上风,
但上风归上风,日军的阻击并没有停止,那些躲在地堡里的日军可不兴投降,不消灭他们,不算完事。动起手来,总得要死几个人,不过比起头天早上,被压制在滩上堤下,连头都不敢抬,那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现在办法多了,75毫米的山炮也送上来了,炸药包、火焰喷射器和山炮一起上,地堡、工事一个一个被解决。连推土机也派上了用场,那些地堡深挖在地下,不容易被美军的炮火摧毁,好是好,凡事总有两方面,它的枪眼太低了,推土机一推,沙土就把枪眼堵住了,弄不好整个地堡就被活埋了,要不然迟早也会被解决。
总之,这第二天美军虽仍有不小的伤亡,然而战局发展顺利,至日落时分,有些部队已推进到南岸,胜利已经在握。这天还有一个大大的意外收获:那个柴崎领着一批幕僚在转移时,被炮火击毙了。当晚,除了少数几个日军出来骚扰一下,比头天晚上还要太平。
当初,柴崎誇口无非是仗着他的地堡工事很有特点,很坚固,不容易被摧毁,在美军刚登滩时,的确给美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说到底,贝蒂欧只是个弹丸之地,守军再多也不到5000,等到美军站稳了脚跟,那些龟缩在工事里的日军的命运已是注定,也就是坐以待毙了。
虽然残存的工事有些还是很坚固的,火力也很猛,抵抗也十分顽强,还是能对美军造成一些伤亡,但被灭掉是迟早的事。美军并不傻,头天因火炮等重武器登陆有困难,所以只好用人来拼,现在重武器源源不断上来了,情况大大改观了,能不硬拼就不硬拼了。
比方说,红一滩头有一个巨大的地堡群,配备了两门125毫米的火炮,多门小口径炮,十余挺机枪,外面也是覆盖钢板和椰木,美军就指挥驱逐舰直接用舰炮将它摧毁;潘恩栈道东侧码头附近有一个三角形防御工事,久攻不下,一颗迫击炮弹击中地堡,将它摧毁。
说是侥幸的,其实是迫击炮连续轰击了几小时,成百上千颗炮弹有一颗击中,那就是必然的了;推土机今日又露了一手身手,一铲把一个屯兵150人的坑道给埋了;坦克也开始发挥作用,一路摧毁威胁步兵的火力点,步兵则消灭前来爆破的日军敢死队。
机场有一个大火力点极其难啃,3辆坦克抵近了射孔开火,因轻坦克火炮口径只有37毫米,威力不够大,摧毁不了工事,美军只好冲上去用炸药包、爆破筒和定向地雷爆破,将它夷为平地,因有坦克火力的掩护,大大减轻了伤亡。
总之,第三天打得是很热闹,但都是消灭残敌,并无悬念。夜幕又降临了,岛上为数不多残敌,想必也知道,到天亮,那就是等死,不如拼死一搏,头两天晚上到太平,这晚上,日军反而发动了几次夜袭,但这为时已晚,丢了300多具尸体,只不过把美军多折腾了一夜。
到第四天,也就是11月23日,美军的任务仍然是肃清残敌,这已花不了多少力气了。到中午,昨天登岛指挥的陆战2师师长朱利安?史密斯少将宣布美军已全部占领贝蒂欧岛。因日军在塔拉瓦环礁上的军事力量几乎全部集中在贝蒂欧岛,其它一些礁岛上要么只有少量驻军,要么根本没有一个日本兵,所以贝蒂欧岛一占领,顺手就把整个塔拉瓦占了。
美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第三个目标是位于塔拉瓦东南约150公里的阿贝马马环礁。一样的道理,日军在整个吉尔伯特群岛的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贝蒂欧岛,在阿贝马马岛上的兵力也极其薄弱,美军没有大张旗鼓就全歼守敌占领了该岛,整个吉尔伯特群岛战役宣告结束。
瓜岛战役之后,美军的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南太平洋,日本人相信这里就是美军的主攻方向,布干维尔岛失守后,判断美军下一步目标将会定在拉包尔,接着是特鲁克。因此日军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这段时间里,调集了包括7艘巡洋舰在内的一支强大舰队和200来架舰载机飞机,来增援拉包尔,拉包尔虽然得到加强,但其它地方的防务就出现了漏洞。
日本人这次判断出了错,欧内斯特?金上将,早就把主攻方向定在中太平洋,事先作了精心的准备。
虽然新乔治亚群岛战役是反攻第一战,但在金上将的心目中,吉尔伯特群岛战役才是反攻的揭幕战,进攻吉尔伯特群岛志在必得。美军进攻吉尔伯特群岛时,日军在邻近的马绍尔群岛只有40来架飞机,而美军一出手,光航母就来了11艘,舰载机当然少不了。
不但能在开战前多次出动空袭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和附近的瑙鲁岛,还可以在吉尔伯特群岛的上空拦截前来救援的日机。当日军得知美军进攻吉尔伯特群岛时,也派过几支舰队前来增援,因是临时拼凑,延误了一些时日,那边战事又结束得快,得到马金岛失守的消息,想想来也无补于事,半途也就回去了。
然而塔拉瓦一战,美军虽取得了胜利,但美军以绝对的优势对付一个弹丸小岛,死亡失踪人数竟然有1700余名,受伤2200余人。还是落下了诟柄
尼米兹回应质疑道,即使美军不在塔拉瓦岛取得经验,也不免要用同样的甚至更大的代价,在其它地方去获取。这是辩解,但也是事实,第一仗总得要打,经验总要在实践中获得,事先准备应该充分,但人不是神仙,不可能样样都能预见到,拿破仑都会犯错误。
辩解归辩解,尼米兹还是务实的,不是光说不练的。战事一结束,中太平洋舰队大大小小的军官,都被请到塔拉瓦岛上,去上了一场现场教育课。
非但如此,尼米兹还指示在夏威夷的卡胡拉瓦岛上,完全按照贝蒂欧岛的模式,建造了完备的防御工事,然后用舰炮进行多种方式的射击试验,从中找出最佳的射击方式,即采用慢速精确射击,并发射大口径延时引信炮弹,才能最有效地摧毁这种工事。
当然,总结的经验不只这一条。其它如,对潮汐的研究;通讯的完善和加强;海空对地面部队火力支援的协调与配合,以及登滩运输工具车辆的质量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都得到重视,总结了一整套的经验。
这些经验在以后的多次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但切实减少了大批作战人员的伤亡,并将美军在太平洋不断引向胜利。为此,塔拉瓦一战,被军事评论家称为“胜利的摇篮”。
然而,经验归经验总结,塔拉瓦一战的惨烈场面还是给尼米兹和他的幕僚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也给反对把中太平洋作为主战场的观点添上了口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