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这个名字,即使你没看过历史资料想必也有所耳闻,大多影视剧中都有过正面或侧面的描写。经典清宫剧《甄嬛传》中华妃一角可谓深入人心,让人又爱又恨,而她嚣张跋扈的背后就是她哥哥年羹尧的势力。尽管此剧中年羹尧并未出场几次,但他多次挑衅皇家威严,自大狂妄的形象通过侧面的讲述,我们还是有所了解的。年羹尧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为什么?他究竟在执着什么?
年羹尧之所以宁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一直以为雍正并不是真的要杀他。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死的时候可以用“悲壮”来形容。当李卫拿着雍正诏书,来赐死年羹尧的时候,年羹尧将雍正的手串托李卫还给雍正,然后一个对着天放声大哭,然后自尽身亡。
而历史上的年羹尧,在自尽的时候,非但没有这样的“悲壮”之举,甚至可以用“滑稽”来形容。
当宣读圣旨和监督年羹尧自尽的官员,告知年羹尧雍正要其自尽的时候,年羹尧是迟迟不肯遵旨自尽。
此时的年羹尧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在杭州,而是就被雍正关押在北京附近,所以年羹尧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诫宣旨的官员,皇上不会这样让他去死,而是会用一纸赦书将其赦免,于是就是不肯就此自尽。但是年羹尧所期待的雍正赦书始终没有能够到来,在场的官员也是劝谏年羹尧奉旨自尽,最终年羹尧这才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就在年羹尧临终之前,他都不相信雍正会真的处死自己,而他也是根本觉得自己并没有错。
年羹尧为雍正所杀,正是因为年羹尧只知进而不知退,功高震主,为雍正所处死的结局也就成为了必然。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趁着大清王朝君主交替,之前统兵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又被调回北京的空档时期,发动了叛乱,雍正随即安排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亲王前往青海带兵平叛。结果年羹尧前后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叛军几乎全军覆没,罗卜藏丹津家人悉数被俘,罗卜藏丹津本人更是化妆成一妇人才勉强逃脱,投奔了同样是强弩之末的策妄阿拉布坦。
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让年羹尧名声大振,获得极高的威望,就连雍正都称其为“恩人”。
此时的年羹尧可以说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同时,年羹尧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