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天,一觉睡到天亮。起来已经是中午了,他们有段时间了,玩得也尽兴,但是想到赌场里的一幕多少有点伤感,但毕竟都是个人不同。他们可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想因为这而坏了心情,所以当时也就没想那么多,只要他们几个玩得开心就好了!从她们几个人的表情看来,倒也算是开心,现在这情况,想让她们不开心都难啊!
在澳门王鉴真可也没能闲着,到哪个地方都是有得文物古迹的!在香港时候他的异能突飞猛进,在澳门的几天,也趁晚上的时候出去溜了趟文物市场。虽然没什么收获,有几件还不错的古董,但是碍于没带那么多钱,也就看看罢了。他本身也就没意要在澳门买些古董回去。在一家古董店里,他发现了一个端砚。
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地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賖。取紫云烦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地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但是王鉴真所见只是一普通的,但也因此对端砚起了兴趣。决定有机会一定要去广东肇庆看看,能找到古时的端砚那又得一笔巨款入帐啊。他们在澳门这几天。在香港从胖子手上拿来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了,好在胖子回去后,很快就处理了那些古董。也把钱汇给了王鉴真。五女早就习惯买东西吃饭都是由王鉴真付钱,当然不知道这钱是哪里来地。以为是国家给他们的旅游经费。王鉴真当然也不会计较。这点钱对普通人来说应该很多,但对他来说这点钱还不算什么。
在澳门玩了玩了,吃也吃够了,当然就得继续往前走了。每到一个地方,每个人都学到有东西,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话说得还真没错。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照相留念,这次当然也不例外了。好在他们买的是数码相机,不然恐怕他们买再多胶卷都不够他们用啊!这个相机可记录了他们这次旅游的点点滴滴。但基本上都是笑脸。他们希望国家地每个地方都能留下他们的脚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