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王朝总是在前一个旧的王朝灭亡中诞生。渤海国也不例外,它有初称震国的诞生,有‘海东盛国’时的辉煌,也有灭亡之后的悲哀。”
周蕤坐在我怀里,透过车窗看到外面的行人,幽幽讲述道:“新兴的契丹国攻破渤海国都城忽汗城,渤海国末代王大湮撰,亲自素服稿索牵羊,率僚属三百余人出降……
“恰时契丹国王阿保机人忽汗在,命令在渤海国宫城的第一殿‘永兴殿’墙壁上铭刻伐灭渤海的功绩。同年二月底耶律阿保机改渤海国为东丹国。同时改称忽汗城为天福城……
“册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从此渤海故地演奏起了契丹人的东丹乐章。”
“哦,蕤你真是学识渊博,”我忍不住夸赞道,一路上她给我讲解了不少契丹的风土人情,令我长了不少见识。突然想起来才道:“那现在耶律图欲已经封王就国,应该改称叫做人皇王了吧?另外,按着耶律德光的脾气,他不可能任由自己的哥哥东山再起,通过东丹国威胁他的太子之位吧?”
“那是自然。”周蕤得我夸赞,先是兴高采烈地向我展示她的笑容,然后才认真道:“东丹国现在主要有三种势力构成一个统治集团。一是以国王耶律图欲为首的亲信势力;二是以耶律羽之为代表的契丹贵族实力派;三是以投降的渤海老相及司徒大素贤等为首的渤海当地贵族势力。其中耶律羽之是忠于耶律德光的契丹贵族代表。”
“噢,那这个耶律图欲也真是比较窝囊的,丢了太子位不说,还被他弟弟派人在身边处处掣肘,看来他东山再起,只怕是镜花水月呀!”我感慨道。
“王郎说得是,其实耶律图欲与耶律德光的皇位争夺,已经不是普通的帝位之争,而是关系到契丹民风的未来走向。”周蕤肯定我的话后,接着讲解道:
“据我所知,这位废太子非常仰慕并大力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精通汉文,能诗擅画,并且通晓音律、医学等。他还在自己主政的东丹国,仿效大郑实行咱们汉人的官僚制度。尽管他这样很受耶律阿保机的赞赏,但是却受到包括他生母述律氏,也就是萧氏皇后,以及他同胞兄弟的坚决反对和攻击。随着耶律阿保机的健康越来越差,图欲的境况恐怕就越加艰难,就联昔日依附在他身下的渤海本地贵族,也纷纷倒向右次相耶律羽之。”
原来这耶律兄弟二人的争端,实际上是亲慕中原汉文化与保守本族文化的对峙。尽管我对耶律图欲把我绑来这件事耿耿于怀,但是,他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汉文,吸纳汉族文化,这令我不得不为他叫好。
撩开车窗帘布,入眼的便是服饰各异的行人,高高低低的店铺房屋,还有宽敞整齐的街道,若非早知道我们的目的地是天福城,我还以为是回到了东京汴梁。
实际上,整个天福城气象万千,他不仅在渤海郡国王都的基础上扩建,而且在耶律图欲主导的模仿汉制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入了中原文化的建筑特点,另外,契丹保守贵族的存在,也使得天福城的契丹本土气息十分浓烈。
就在这样的一个新兴的国家的都市里,三种不同的文化在相互激撞,相互包容,乃至达到一种微妙的和谐美感。沿途热闹升平,只是街上的行人没有汴京那么多,却也有晋阳城街市上的那般盛况。从个人的衣帽穿戴上看,有契丹人,有当地的渤海人,甚至还有汉人,最最令我惊讶的是,有个女子竟然穿着只有韩国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所谓“韩服”。
“怎么还有朝鲜人?”我咕哝道。
“王郎你说什么?”周蕤现在对我的一言一行都十分感兴趣,刚才那句话引起了她的好奇,眨巴着眼睛问道:“什么是朝鲜人?朝鲜是哪个国家?那人长得什么样子?”
“朝鲜就是东边那个国家嘛!很靠东的那个。喏,那个女子不就是朝鲜人?”我伸手指给周蕤看。
“哈哈哈!王郎你就会逗人家,那女人明明是高丽人!”周蕤笑得合不拢嘴:“朝鲜人?我说怎么一夜之间跑出来一个朝鲜国,原来是王郎你在瞎编。咯咯。”
难道朝鲜人就是高丽人?我真得很想问个究竟,但是好像这样更容易露馅,嗯,还是算了。有时候不懂装懂,可能要好一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