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万万不可啊!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太子岂可以身犯险。老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吏部尚书郭一鸣首先跪倒在地。
“老臣附议,太子乃国之储君,身系社稷之安危。国本不可动摇啊,请陛下三思!”刑部尚书胡敬奕跟着跪下。
“老臣亦觉得此举不妥,虽说如今国泰民安,四海清平。为太子计,还当饱读诗书,多学治国之道,方为储君之根本。而非要治那一村之地,岂不是舍本求末?”礼部尚书洪天畴接着奏道。
刑部尚书杜宏,工部尚书魏东谋,户部尚书解公明也是依次拜倒,纷纷劝谏隆庆帝收回这个’荒谬绝伦的决定’。
自朝会后,隆庆帝留下六部尚书和宰相宋文通以及太子李晋元,就给太子选一村之地治理一下展开了讨论。六部尚书听后,先是觉得不可思议,但幸好随圣驾日久,知道这个皇帝啥也不是,做出这种决定倒也挺符合隆庆帝的人设。
只有宰相端坐一旁,好像还没理解皇帝的意思,又或者根本没听见。李晋元则还在回味昨日’金背大将军’和’龙武大将军’的巅峰对决,过程真是精彩绝伦。而端坐龙椅的隆庆帝已经神游,又想起香妃的如雪香肤,不觉自己已经口角流涎。旁边的近侍见状,赶快提醒:“陛下…….”
隆庆帝猛然收回神思,看着跪倒的六部尚书,不知刚发生了什么:“卿等所为何事啊?”
户部尚书解公明朗声奏道:“臣等,叩请陛下收回成命。太子系一国之安危,不可轻身犯险!”
其余五部尚书齐声道:“臣等附议,叩请陛下收回成命。”说完又齐齐拜倒在地。
“哦哦,卿等都不同意是吧?”隆庆帝点了点头道。
“陛下,此议亘古未有,若太子有所闪失,让臣等有何面目见陛下和大卫的列位先帝!臣愿以死进谏!”工部尚书魏东谋慷慨激昂,已经唾沫横飞,好似自己乃大卫第一忠臣是也。
其余几个尚书自然不能落于人后:“臣等愿以死进谏,叩请陛下收回成命。”声音都提高了八度,当真是心中激昂。
隆庆帝看着激动的众臣,一时似乎不知如何是好,继续点了点头道:“卿等真是我大卫的忠臣哪。”
众位大臣得蒙圣上赞誉,不觉脸上多了几分光彩,胸中亦添了几分浩然正气,刚想继续奏言。
隆庆帝转向近侍说道:“去把各部侍郎的名单拿来,哦顺便把朕的朱批拿来。”
众尚书听闻后,面面相觑,不知道隆庆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隆庆帝继续道:“卿等为国之忠良,死后必须以国公之礼厚葬。但六部乃国之命脉所在,不能一日无主。先把候选之人…….”
六尚书目瞪口呆,合着隆庆帝真要自己以死相谏。地球人都知道,这只是口号而已,和万岁万岁万万岁并没有多大区别啊,不是用来真正实现的呀。但看样子,隆庆帝倒是认真了,都准备提拔各部侍郎了。所谓忠臣不畏死,但首先得是臣不是?死后那哪还是臣,既然不是臣,那就必须畏下死了。国公之礼厚葬听起来似乎还蛮吸引人,但几位尚书想想自己有生之年未必不能坐到国公之位,也就不必急于这一时嘛。
“陛下,老臣忽然觉得圣人所说,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甚是有理。太子愿以储君之尊,与民同作。实在是我大卫之福!”吏部尚书首先决定不再死谏。
其余几个尚书赶忙齐道:“确为我大卫之福,臣等愿意为太子效鞍马之劳。”
隆庆帝刚拿到名单,闻言颇有失望道:“朕素知卿等忠良,千万不要勉强嘛。”
“绝不勉强,太子有这等智慧和魄力,实乃苍生之福。”
“真不勉强?”
“不勉强!”
隆庆帝好似很不乐意的放下手中名单和朱批道:“那好吧,几位大臣就为太子选个合适的地方,让太子去就任吧。不过绝不能外泄太子所在之地,朕乏了!卿等商量吧。”说完便回了后宫,估计又是和香妃商量生娃事宜,毕竟太子虽然只有一个,但备选的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嘛。
宰相宋文通好似一直都不知道发生了啥,看见皇帝起身,才起身行礼恭送。李晋元则还不知道在想什么,连行礼都忘了,反正这也是常事。
不过就选择哪个村,几位尚书也有不同意见。毕竟卫国沃野千里,村落如繁星,要为太子选一个,那还真有点费神。
“太子毕竟是储君,自然不能选太远和太小的村子,否则成何体统。”礼部尚书洪天畴说了自己的想法。
工部尚书反驳道:“既然太子有心为民,那自然最好选一贫瘠偏远之地,方才不误太子拳拳爱民之心。”
吏部和户部尚书支持礼部的说法,兵部和刑部两位尚书则支持工部的说法。两方人马势均力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两方唇枪舌剑良久,吏部尚书瞥见了还在那闭目养神的宰相宋文通,方才恍然大悟。这有现成做主之人不用,用得着我们这么啰里八嗦么。
当下走到宋文通前:“相爷,你看为太子选怎样一座村子合适呢?”
宋文通看见面前有人说话,开口道:“你说啥来着?大声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