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周围的人纷纷看了过去,刘记者一看,说这话的居然是方宇。
“方连长,这位兄弟的言论有些不合适啊!现在全国上下都在齐心协力,倾尽所有的一切去抗击日本鬼子的侵略,打日本鬼子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做工,做生意,只想着弄钱。”
刘记者对于这个伤兵的言论很愤慨,这么伟大的事业,怎么能和钱扯上关系。
“就是,只要能打鬼子,我王光耀不要一分钱的军饷。方连长,咱们敢死营决不能混进来这样的害群之马。”
随着一名学生模样的青年跟着表态,其他人也纷纷附和着说不要钱,只想打日本鬼子。
“对不住啊各位,我不是怕死,在前线,我也是和鬼子真刀真枪的干过,可我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家里头还有老婆孩子,我想着自己死了没啥,可总不能让她们也跟着饿死吧?”
伤兵被骂的有些扛不住,给他们解释道。
“好了,别说了,谁都有亲人,想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才是个真男人。”
方宇摆摆手,不和他们争论,带着这个伤兵插队去做登记。
看着方宇对这个伤兵青眼有加,王光耀他们虽然不服气,可也只能老老实实的排队。
经过两天的时间,他们这个补充团总算是把架子撑起来了。
算上刚开始的六百多人,他们团现在的兵力突破了三千,不过这些老兵被吸收后,报名参军的人就少了起来。
虽然人数还不是很多,不过他们新招的士兵,除了一些热血青年,大部分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只要简单训练一段,很快就能拉到战场上和日本鬼子作战。
留下了几个人继续在那里捡漏后,李孟然在带着他们回到了南翔,让各个营连的主官带着士兵展开简单的磨合训练。
刘记者也跟着他们回到了南翔,在这里待了一天,刘记者又采访了不少敢死营的老兵。
到了晚上,刘记者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收集够了素材,文章也写好了后,就和李孟然他们告别。
准备回去把写好的文章刊登在报纸上,让全国人民看看这个国家的军人,有些坚决抵抗日本鬼子侵略的信念。
李孟然对于这位大公报上海版的记者,还是很重视。
毕竟这年头,老百姓想要知道点啥大事,只能是看看报纸,也就是说这些人掌握着整个国家的舆论。
于是在晚上特意给刘记者安排了送行宴,喊上全团的军官给这位刘记者送行。
“这就走啊刘记者!你这文章现在也写好了,能不能读出来先给俺们听听,要不然等上了战场,俺们也看不了报纸,听不到你是咋夸俺们的了。”
陈铁娃也像模像样的敬了刘记者一杯酒,喝完后,拉住他,想让让他把文章读出来,让他们这些随时可能要上战场的大头兵们听听。
刘记者一想也是,到了战场上,他们还真没机会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于是也不推迟,听到他的要求后,就把文章读出来给他们听。
还别说,这位大记者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把他们这些人都描述的非常高大上。
李孟然这位主角更是有勇有谋,而方宇这位主要配角,也被他描述的有点像是诸葛亮。
至于被重点着墨的那些绑着炸药包,和鬼子们同归于尽了的伤兵们。
在他的笔下,也是一心为国,受伤了后,看部队陷入危机,哪怕身受重伤,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抵御日寇。
李孟然含泪给他们的巨额赏金,也被他们义正言辞的拒绝,说是让李孟然把这些钱留着购买武器,更好的打击日本鬼子。
“等等,刘记者,我觉得你这样写有点问题。”
就在陈铁娃他们正听的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时候,刘记者被人给打断了朗读。
本来看众人兴致很高,方宇虽然不满意,可也不好直接打断,只能自己一杯接一杯的喝着闷酒。
只是他却越听越觉得不是个味,到最后,他终于是忍不住了,打断刘记者,有些醉醺醺的问道。
“有啥问题啊?我觉得写的蛮好啊?”
陈铁娃有些不解的问道。
“就是写的太伟大了,那些兄弟都是因为没有办法得到治疗,不想死于伤势恶化才选择了这条路,我觉得刘记者你应该如实写出来,这样,可以让全国人民都看到,我们这些在战场上的士兵,有多么的艰难,现在最紧缺的又是什么。”
方宇知道,按照刘记者写的,这些已经牺牲了的弟兄,会更被国人尊敬,毕竟逼于无奈之下,和主动为国捐躯,差别还是很大的。
“咱们确实在后勤上和日本鬼子差距很大,不过我觉得这样写,更能鼓舞人心士气,让更多的将士,能够以他们为榜样,奋不顾身的和鬼子们战斗到底。”
对于方宇说的,刘记者也明白,不过他也清楚,就算如实报道,后面的战场上,医护人员和那些急需的药品还是会很匮乏。
与其如此,还不如不说,让这些英雄们,可以带动更多的中国军民和日本鬼子血战到底。
“我也觉得方连长说的有道理,在这战场上,我们的部队,确实是缺医少药,很多的伤兵,根本没办法得到有效的救治,如果刘记者你能写出来,可能会让这情况被全国上下都重视,避免以后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