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安并非没有人手,左武卫两千将士,找几个统领府兵的人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他不想耽误别人的前程
他与一些军官将领谈过这个问题,想从其中抽掉几人,统领这些府兵,谁知这群人支支吾吾的,宁愿带自己的几十人,也不想去统领上千人
仔细问过才知道,人家这回都想建功立业呢,国家和平了十几年,无仗可打,无功可挣,这些底层军官升迁就成了问题,大家都开始熬资历,年轻一辈便少了动力
本家一个国家常态便是如此,但是这些人的统帅与父辈,当初都是跟着秦王造反起家的,很多朝中大臣,三十岁便成了封疆大吏,位极人臣,后辈们自然想强爷胜祖,但苦无机会,他们很多人服李安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李安靠自己,十六岁便官居五品,做了他们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
好不容易等到了机会,与突厥的大战,不知道又会出几个勋贵,所有人自然想把自己加进去,
虽然自己只有几十个人,但是这些兄弟相处了这么多年,自己知道他们的战力,知道他们擅长的战斗,上了战场能放心把后辈交给他们,这些就是自己加官进爵,封侯拜相的资本,谁耐烦去跟一群府兵耗日子,每日里与粮食和物资打交道,算什么汉子,万一突厥败的太快,有可能打完仗,连敌人都见不到,那真就白走一遭边关了,
这就是左武卫这些军官校尉的想法,李安也不好说什么,人家愿意拿命去拼前途,自己总不能把这样的机会也给剥夺了,
无奈借不到人,李安便与这些军官商量一下“诸位麾下,定然有一些年纪大的士卒,你们可以回去问问他们,有没有愿意到府兵做个伍长,统领的,等仗打完,我会想办法,给他们一个出身”李安只能退而求次了,
左武卫乃是精锐,其中一些老卒都是参加过多次战斗的老兵,总会有倦了的,若能来带领府兵,做个伍长什么的也是绰绰有余,他们有战斗经验,有他们做骨,可以提升府兵的战斗力,自己的命令也能准确执行,等这次仗打完,自己活动一下关系,给他们在家乡或是地方某个捕快之类的出身应当问题不大,
将一众府兵带到左武卫营地,让几个同留的文官,教他们装检物资,查验粮草,这就是他们在这场大战中的主要工作了
夜里,李安帐中来了几人,他们便是军官推荐给李安的人手,总功七人,都是老兵,上过战场,还有两个是队长,
这样的人在军中其实是骨干力量,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放他们的,尤其是大战在即,但他们来这里,或多或少都有原因的
其中一个叫陈三财的,以前在某场战斗中曾经斩首四级,按军功,他可以成为伍长的,但是上面却派下一位新伍长,他仍然是队长,
派下来的人乃是某位勋贵家的亲戚,这勋贵在朝中开口帮左武卫说话,作为交换,他的一个子侄入左武卫领兵,他的帮助对程咬金很重要,所以这是双赢的交易,至于陈三财,就顾不上了,谁让他只是小小的队长
军令如山,他自然不能质疑统领的决定,但是这一伍的兄弟们却很多为他鸣不平,他武艺不弱,在战场上乃是带头冲锋的角色,自然也很有威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