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考试的日子到了
李安早早的就起来了,检查自己的背包,笔,墨,没有什么遗漏的,吃的东西也够了,唐朝的科举跟宋朝不同,同样要考三天试,宋朝会让考生都住在考场,唐朝每日考完就可以离开,第二日考试再来就可以了,
这与考试内容有关,宋朝经义与策问是一起考的,没有诗词这一项,所以考生进去考场后便需要在里面做完卷子才能出来,唐朝则是经义考一天,策问考一天,诗词考一天,三天三场并无关联,所以每日考完便了回来休息,
侧重点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文人,唐朝重视诗词,使得唐发展到中期各种各样的诗人层出不去,诗仙李白,诗圣更在文坛闪耀千年,便是最后一任皇帝,后主李煜也写出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美丽的诗词
宋朝的文人与唐时文人的浪漫不同,多是古板的先生,这与当时国情有关,但是与两朝对于文人的要求也不无关系
检查完行李,李安给客栈的伙计交代一下好好照顾紫电,扔给了他几文钱,便在他拍胸保证中出门了,
来到贡院,已经有很多人在门口等待开门了,大家互相打着招呼,李安太年轻了,也不认识什么人,像个书童
人越来越多,这时李安认识了几个文士,都是年轻人,来这里考试,看到周围全是年纪颇大的长辈,便很自然的找到同类,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互相通报姓名,聊了几句互相熟络了,说着谁科举上榜便要请大家吃饭之类的闲话等待贡院开门,当他们知道年纪最小的李安竟然是来考进士科后都很吃惊,他们有中一个士子,今年二十六岁,大李安十岁,是岳州士子,在岳州也是顶顶大名的才子,他算是考进士科的人中算颇为年轻的了,他三年前考过一次,可惜榜上无名,三年发奋,今年又来考举,但是大家对他也不报太大的希望,毕竟来参加进士科的都是有名的名宿,他显得太年轻了,而在听到李安也是来参加进士科后,都说他少年有为,心理却在想,不知是谁家的混小子,来胡闹
终于,贡院的大门开了,众人相互拱手作别,互相祝福便走进这座龙门,能否鱼跃成龙就看这几日了。
李安与一众叔伯跟随前面领路的吏部官员一同进入进士科考场,里面有一个个小隔间,在搜身,缺人准考证后李安被带到一个属于他的单间,设施很简单,一张案桌,一个砚台,与一壶清水,便再无其他物品,
李安坐下,在脑中回忆几年苦学,几年三九三伏,今日便要见真章了。他不禁长长呼吸一口,
终于卷子发下来了,八张纸,其中四张是试卷,四张是稿纸,可以先把答案写在稿纸上,最后在抄到卷子上,保持卷面整洁,李安静心凝神便开始答题了,
待到中午吃完自己准备的干粮,李安继续做题,他早上已经做了大半,只有少数题是比较偏门的,他每一题都要思索很久才能想起答案,吃完干粮没多久,便听到有人陆续的离开了,
他不知道,其实对于来这里考试的人来说,这第一天的经义其实是最简单的,他们很多都是一辈子学经,很多都是当地的大儒,教授众多弟子,敢来考进士科的,经义早已烂熟,正真难的是策问与诗词,这第一天的经义,很多人干粮都不带便进来了,他们有信心中午之前就能做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