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一人会意,站出:“西行西域,路途艰险无比,中有强敌阻隔,各国情况亦未知,谁能担此重任?”
主父偃!这是汉武帝破格提拔的人物。
汉武帝缓缓地说:“成此惊天动地之事者,必是惊天动地之人!各位爱卿,谁能举荐贤人?”
说这话之时,他的目光落在张谦身上。
主父偃提议:“臣举荐一人,羽林将耿亮,此人英勇无比,武艺无双,定能突破重重险阻,将圣上的天恩传遍西域!”
张谦愣住,他居然没有举荐自己!好小子,你不赏识老子,老子有的是办法整你,别的不说,你流传后世的唯一壮举给你占为己有!他知道主父偃流传后世的唯一业绩就是“推恩令”,公元前127年,他建议武帝允许各位诸侯将自己的封地赏赐给自己的亲人,并加以继承,此举看起来是对各位王爷的恩惠,事实上却是削弱各王爷的实力,让他们各自为政,封地自然减少,最终无法与中央政府为敌,正因为这把杀人不见血的怀柔之刀,他得到了武帝的欣赏,也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赵绾早就从武帝那里得到了准确指示,上前一步:“臣举荐一人!”
武帝点头:“赵爱卿素有识人知人之能,举荐之人想必是有真才实学的!”还没开始就等于否认了主父偃的提议,认为他举荐之人没有“真才实学”,主父偃如何听不出来,退后半步,不敢再开口。
赵绾躬身谢过:“远征西域的主意是张大人所出,他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臣举荐张骞!原因有四,其一,张骞弓箭之技极精,具备远征的先决条件;其二,张骞英勇坚韧,对大汉一片忠心,必能完成此艰巨任务;其三,刚才他自己也说了,素来喜欢猎奇,对西域的了解在所有人之上;其四,张骞能言善辩,这一点,臣也是刚刚才知,远征异域之人,智慧与口才远比实力更重要。”
主父偃接着说:“臣并非否认张大人的能力,而是……此次出征代表圣上,张大人只是一名郎中!”
还有官职的因素在里面?张谦沉吟,也对,一个皇上派出的使者怎么着也代表皇上,级别太低也有些不象话,史书记载,张骞是主动请缨的,幸好自己没有这么做,否则,众人必定是以为自己想捞一个职位,伟大的行程与职务和名声挂上钩,英雄事迹就会打折扣,不管了,让他们自己定!
汉武帝目光落在张谦脸上:“张爱卿,你可愿意为大汉历此艰险?受此大任?”对这个年轻人,他颇有几分喜欢,刚才的局面除了他,还没有第二人能解,自己正准备宣布以后再议的。
张谦踏上一步:“臣身为大汉之臣,感受圣上天恩,每每思之匈奴犯境,总是热血沸腾,自然愿意为圣上分忧,让辽阔的西域响起大汉的声音,也让匈奴知道: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这几句话一字字而出,豪迈而又充满激情,如开水浇过雪地,雪地留痕,话停下,声音久久回荡,众人鸦雀无声!
武帝拍案而起:“好一句: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将是大汉的经典之言!赏!传令,赏张骞府第一座!”
张谦震惊了, w.uash.com一句后世的话就能换一栋豪宅?这也太离谱了吧?殊不知,武帝一样是有用意的,这句豪言壮语一旦传扬,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士气,同时,也向朝堂和太后传递一个意图,与匈奴作战,已不是他与太后讨论的问题,而是事关大汉尊严的问题,没有人能阻止民众的呼声!他目前处于权力的敏感时期,但凡对他有利的事情最不吝惜的就是赏赐了,皇家赏赐凭的向来就是皇帝的心情,张谦成了一个幸运儿!
黄衣侍者躬身接令:“遵旨!”两个字出口,张谦在京城安家了!
张谦连忙跪下,他痛恨的下跪:“圣上如此天恩,微臣焉敢领受?主父大人说得不错,西域之行代表圣上,微臣只不过一名郎中,身份实在不配!还请圣上收回成命,另择贤能!”
武帝心情好极:“传旨,封张骞为中郎将,另赏万金,一月后出使西域!如能完成此任务,归来另有重赏!”
中郎将?天啊,历史真的改变了!张谦清楚地记得张骞被封中郎将的时候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之时,怎么可能在第一次出使之时就封上了?主父偃对他的反对居然成就了他的官职升迁,这老小子是有意为之还是失算?他摸不准,这一满屋人没一个人的心思好猜,全是肚子里打官司的角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