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会稽王世子元显录尚书,欲使百僚致敬,台内使广立议,由是内外并执下
官礼,广常为愧恨焉。元显引为中军参军,迁领军长史。桓玄辅政,以为大将军
文学祭酒。
义熙初,高祖使撰车服仪注,乃除镇军咨议参军,领记室。封乐成县五等侯。
转员外散骑常侍,领著作郎。二年,尚书奏曰:“臣闻左史述言,右官书事,
《乘》、《志》显于晋、郑,《阳秋》著乎鲁史。自皇代有造,中兴晋祀,道风
帝典,焕乎史策。而太和以降,世历三朝,玄风圣迹,倏为畴古。臣等参详,宜
敕著作郎徐广撰成国史。”诏曰:“先朝至德光被,未著方策,宜流风缅代,永
贻将来者也。便敕撰集。”
六年,迁散骑常侍,又领徐州大中正,转正员常侍。时有风雹为灾,广献书
高祖曰:“风雹变未必为灾,古之圣贤辄惧而修己,所以兴政化而隆德教也。尝
忝服事,宿眷未忘,思竭尘露,率诚于习。明公初建义旗,匡复宗社,神武应运,
信宿平夷。且恭俭谦约,虚心匪懈,来苏之化,功用若神。顷事故既多,刑德并
用,战功殷积,报叙难尽,万机繁凑,固应难速,且小细烦密,群下多惧。又谷
帛丰贱,而民情不劝;禁司互设,而劫盗多有,诚由俗弊未易整,而望深未易炳。
追思义熙之始,如有不同,何者?好安愿逸,万物之大趣,习旧骇新,凡识所不
免。要当俯顺群情,抑扬随俗,则朝野欢泰,具瞻允康矣。言无可采,愿矜其愚
款之志。”又转大司农,领著作郎皆如故。十二年,《晋纪》成,凡四十六卷,
表上之。迁秘书监。
初,桓玄篡位,安帝出宫,广陪列悲恸,哀动左右。及高祖受禅,恭帝逊位,
广又哀感,涕泗交流。谢晦见之,谓之曰:“徐公将无小过?”广收泪答曰:
“身与君不同。君佐命兴王,逢千载嘉运;身世荷晋德,实眷恋故主。”因更歔
欷。
永初元年,诏曰:“秘书监徐广,学优行谨,历位恭肃,可中散大夫。”广
上表曰:“臣年时衰耄,朝敬永阙,端居都邑,徒增替怠。臣坟墓在晋陵,臣又
生长京口,恋旧怀远,每感暮心。息道玄谬荷朝恩,忝宰此邑,乞相随之官,归
终桑梓。微志获申,殒没无恨。”许之,赠赐甚厚。性好读书,老犹不倦。元嘉
二年,卒,时年七十四。《答礼问》百余条,用于今世。广兄子豁,在《良吏传》。
傅隆,字伯祚,北地灵州人也。高祖咸,晋司隶校尉。曾祖晞,司徒属。父
祖早亡。隆少孤,又无近属,单贫有学行,不好交游。义熙初,年四十,始为孟
昶建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坐辞兼,免。复为会稽征虏参军。家在上虞,及东
归,便有终焉之志。历佐三军,首尾八年。除给事中。尚书仆射、丹阳尹徐羡之
置建威府,以为录事参军,寻转尚书祠部郎、丹阳丞,入为尚书左丞。以族弟亮
为仆射,緦服不得相临,徙太子率更令,庐陵王义真车骑咨议参军,出补山阴令。
太祖元嘉初,除司徒右长史,迁御史中丞。当官而行,甚得司直之体。转司徒左
长史。
时会稽剡县民黄初妻赵打息载妻王死亡,遇赦,王有父母及息男称、息女叶,
依法徙赵二千里外。隆议之曰:“原夫礼律之兴,盖本之自然,求之情理,非从
天堕,非从地出也。父子至亲,分形同气,称之于载,即载之于赵,虽云三世,
为体犹一,未有能分之者也。称虽创巨痛深,固无仇祖之义。若称可以杀赵,赵
当何以处载?将父子孙祖,互相残戮,惧非先王明罚,咎繇立法之本旨也。向使
石厚之子、日磾之孙,砥锋挺锷,不与二祖同戴天日,则石碏、秺侯何得流
名百代,以为美谈者哉!旧令云,‘杀人父母,徙之二千里外’。不施父子孙祖
明矣。赵当避王期功千里外耳。令亦云,‘凡流徙者,同籍亲近欲相随者,听之’。
此又大通情体,因亲以教爱者也。赵既流移,载为人子,何得不从;载从而称不
行,岂名教所许?如此,称、赵竟不可分。赵虽内愧终身,称当沈痛没齿,孙祖
之义,自不得永绝,事理固然也。”从之。
又出为义兴太守,在郡有能名。征拜左民尚书,坐正直受节假,对人未至,
委出,白衣领职。寻转太常。十四年,太祖以新撰《礼论》付隆使下意,隆上表
曰:“臣以下愚,不涉师训,孤陋闾阎,面墙靡识,谬蒙询逮,愧惧流汗。原夫
礼者,三千之本,人伦之至道。故用之家国,君臣以之尊,父子以之亲;用之婚
冠,少长以之仁爱,夫妻以之义顺;用之乡人,友朋以之三益,宾主以之敬让。
所谓极乎天,播乎地,穷高远,测深厚,莫尚于礼也。其乐之五声,《易》之八
象,《诗》之《风雅》,《书》之《典诰》,《春秋》之微婉劝惩,无不本乎礼
而后立也。其源远,其流广,其体大,其义精,非夫睿哲大贤,孰能明乎此哉。
况遭暴秦焚亡,百不存一。汉兴,始征召故老,搜集残文,其体例纰缪,首尾脱
落,难可详论。幸高堂生颇识旧义,诸儒各为章句之说,既明不独达,所见不同,
或师资相传,共枝别干。故闻人、二戴,俱事后苍,俄已分异;卢植、郑玄,偕
学马融,人各名象。又后之学者,未逮曩时,而问难星繁,充斥兼两,摛文列锦,
焕烂可观。然而五服之本或差,哀敬之制舛杂,国典未一于四海,家法参驳于缙
绅,诚宜考详远虑,以定皇代之盛礼者也。伏惟陛下钦明玄圣,同规唐、虞,畴
咨四岳,兴言《三礼》,而伯夷未登,微臣窃位,所以大惧负乘,形神交恶者,
无忘夙夜矣。而复猥充搏采之数,与闻爰发之求,实无以仰酬圣旨万分之一。不
敢废默,谨率管穴所见五十二事上呈。蚩鄙茫浪,伏用竦赧。”
明年,致仕,拜光禄大夫。归老在家,手不释卷,博学多通,特精《三礼》。
谨于奉公,常手抄书籍。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三。
史臣曰:选贤于野,则治身业弘;求士子朝,则饰智风起。《六经》奥远,
方轨之正路;百家浅末,捷至之偏道。汉世登士,闾党为先,崇本务学,不尚浮
诡,然后可以俯拾青组,顾蔑籝金。于是人厉从师之志,家竞专门之术,艺重当
时,所居一旦成市,黉舍暂启,著录或至万人。是故仕以学成,身由义立。自魏
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又选贤进士,不本乡闾,铨衡之寄,
任归台阁。以一人之耳目,究山川之险情,贤否臆断,万不值一。.nsh.m 由是仕凭借誉,
学非为己,崇诡遇之巧速,鄙税驾之迟难,士自此委笥植《经》,各从所务,早
往晏退,以取世资。庠序黉校之士,传经聚徒之业,自黄初至于晋末,百余年中,
儒教尽矣。高祖受命,议创国学,宫车早晏,道未及行。迄于元嘉,甫获克就,
雅风盛烈,未及曩时,而济济焉,颇有前王之遗典。天子鸾旗警跸,清道而临学
馆,储后冕旒黼黻,北面而礼先师,后生所不尝闻,黄发未之前睹,亦一代之盛
也。臧焘、徐广、傅隆、裴松之、何承天、雷次宗,并服膺圣哲,不为雅俗推移,
立名于世,宜矣。颍川庾蔚之、雁门周野王、汝南周王子、河内向琰、会稽贺道
养,皆托志经书,见称于后学。蔚之略解《礼记》,并注贺循《丧服》,行于世
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