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品)医学教授,(正九品)学正、官医、提领。(从九品)寻改为太医监,
设少监,(正四品)监丞。(正六品)吴元年,改监为院,设院使,秩正三品,
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典簿,正七品。洪武三年,置惠民药局,府设提
领,州县设官医。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六年,置御药局于内府,始设御
医。(御医局,秩正六品,设尚药、奉御二人,直长二人,药童十人,俱以内官、
内使充之。设御医四人,以太医院医士充之。凡收受四方贡献名药及储蓄药品,
奉御一人掌之。凡供御药饵,医官就内局修制,太医院官诊视。)十四年,改太
医院为正五品,设令一人,丞一人,吏目一人。属官御医四人,俱如文职授散官。
二十二年,复改令为院使,丞为院判。嘉靖十五年,改御药房为圣济殿,又设御
药库,诏御医轮直供事。
上林苑监。左、右监正各一人,(正五品)左、右监副各一人,(正六品,
监正、监副后不常设,以监丞署职。)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七品)其属,典
簿厅,典簿一人。(正九品)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典署一人,(正
七品)署丞一人,(正八品)录事一人。(正九品)
监正掌苑囿、园池、牧畜、树种之事。凡禽兽、草木、蔬果,率其属督其养
户、栽户,以时经理其养地、栽地而畜植之,以供祭祀、宾客、宫府之膳羞。凡
苑地,东至白河,西至西山,南至武清,北至居庸关,西南至浑河,并禁围猎。
良牧,牧牛羊豕,蕃育,育鹅鸭鸡,皆籍其牝牡之数,而课孳卵焉。林衡,典果
实、花木,嘉蔬,典莳艺瓜菜,皆计其町畦、树植之数,而以时苞进焉。
洪武二十五年,议开上林院,度地城南。(自牛首山接方山,西并河涯。)
比图上,太祖谓有妨民业,遂止。永乐五年,始置上林苑监,设良牧、蕃育、嘉
蔬、林衡、川衡、冰鉴及典察左右前后十属署。洪熙中,并为蕃育、嘉蔬二署。
(以良牧、川衡并蕃育,冰鉴、林衡并嘉蔬,典察四署分并入。)宣德十年,始
定四署。正德间,增设监督内臣共九十九员。嘉靖元年,裁汰八十员,革蕃育、
嘉蔬二署典署,林衡、嘉蔬二署录事。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各指挥一人,(正六品)副指挥四人,
(正七品)吏目一人。
指挥,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凡京城内外,各画境而
分领之。境内有游民、奸民则逮治。若车驾亲郊,则率夫里供事。(凡亲、郡王
妃父无官者,亲王授兵马指挥,郡王授副指挥,不管事。)
明初,置兵马指挥司,设都指挥、副都指挥、知事。后改设指挥使、副指挥
使,各城门设兵马。洪武元年,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
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姓名,时其物价。五年,又设兵马指挥司分司于中都。
十年,定京城及中都兵马指挥司秩俱正六品。(先是秩正四品。)改为指挥、副
指挥,职专京城巡捕等事,革知事。二十三年,定设五城兵马指挥司,(惟中城
止称中兵马指挥司。)俱增设吏目。建文中,改为兵马司,改指挥、副指挥为兵
马、副兵马。永乐元年复旧。二年,设北京兵马指挥司。嘉靖四十一年,诏巡视
五城御史,每年终,将各城兵马指挥会本举劾。隆庆间,御史赵可怀言:“五城
兵马司官,宜取科贡正途,职检验死伤,理刑名盗贼,如两京知县。不职者,巡
城御史纠劾之。”
顺天府。府尹一人,(正三品)府丞一人,(正四品)治中一人,(正五品)
通判六人,(正六品,嘉靖后革三人。)推官一人,(从六品)儒学教授一人,
(从九品)训导一人。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
品)照磨所,照磨一人,(从九品)检校一人。所辖,宛平、大兴二县,各知县
一人,(正六品)县丞二人,(正七品)主簿无定员,(正八品)典史一人。司
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都税司,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宣课司,
(凡四,正阳门外、正阳门、张家湾、卢沟桥。)税课司,(凡二,安定门外、
安定门。)各大使一人。(从九品)税课分司,(凡二,崇文门、德胜门。)各
副使一人。递军所、批验所,各大使一人。
府尹,掌京府之政令。宣化和人,劝农问俗,均贡赋,节征徭,谨祭祀,阅
实户口,纠治豪强,隐恤穷困,疏理狱讼,务知百姓之疾苦。岁立春,迎春、进
春,祭先农之神。月朔望,早朝,奏老人坊厢听宣谕。孟春、孟冬,率其僚属行
乡饮酒礼。凡勋戚家人文引,每三月一奏。市易平其物价。遇内官监征派物料,
虽有印信、揭帖,必补牍面奏。若天子耕耤,行三推礼,则奉青箱播种于后。礼
毕,率庶人终亩。府丞,贰京府,兼领学校。治中,参理府事,以佐尹丞。通判,
分理粮储、马政、军匠、薪炭、河渠、堤涂之事。推官,理刑名,察属吏。二县,
职掌如外县,以近莅辇下,故品秩特优。
顺天府即旧北平府。洪武二年置北平行省。九年改为北平布政司,皆以北平
为会府。永乐初,改为顺天府。十年,升为府尹,秩正三品,设官如应天府。(
顺天府通判,旧六人,内一人管粮,一人管马,一人清军,一人管匠,一人管河,
一人管柴炭。嘉靖八年革管河、管柴炭二人。万历九年革清军、管匠二人。十一
年复设一人,兼管军匠。)
武学。京卫武学,教授一人,(从九品)训导一人。卫武学,教授一人,训
导二人或一人。掌教京卫各卫幼官及应袭舍人与武生,以待科举、武举、会举,
而听于兵部。其无武学者,凡诸武生则隶儒学。
建文四年始置京卫武学,设教授一人。启忠等十斋,各训导二人。永乐中罢,
正统六年复设。后渐置各卫武军,设官如儒学之制。
僧录司。左、右善世二人,(正六品)左、右阐教二人,(从六品)左右讲
经二人,(正八品)左、右觉义二人。(从八品)
导录司。左、右正一二人,(正六品)左、右演法二人,(从六品)左、右
至灵二人,(正八品)左、右玄义二人。(从八品)神乐观提点一人,(正六品)
知观一人,(从八品,嘉靖中革。)龙虎山正一真人一人。(正二品。洪武元年,
张正常入朝,去其天师之号,封为真人,世袭。隆庆间革真人,止称提点。万历
初复之。)法官、赞教、掌书各二人。阁皂山、三茅山各灵官一人,(正八品)
太和山提点一人。
僧、道录司掌天下僧道。在外府州县有僧纲、道纪等司,分掌其事,俱选精
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为之。神乐观掌乐舞,以备大祀天地、神祇及宗庙、社稷之
祭,隶太常寺,与道录司无统属。
洪武元年,立善世、玄教二院。四年革。五年,给僧道度牒。十一年,建神
乐观于郊祀坛西,设提点、知观。(初,提点从六品,知观从九品。洪武十五年
升提点正六品,知观从八品。凡遇朝会,提点列于僧录司左善世之下,道录司左
正一之上。)十五年,始置僧录司、道录司。(各设官如前所列。)僧凡三等:
曰禅,曰讲,曰教。道凡二等:曰全真,曰正一。设官不给俸,隶礼部。二十四
年,清理释、道二教,限僧三年一度给牒。凡各府州县寺观,但存宽大者一所,
并居之。凡僧道,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
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二十八年,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
黜之。其后,释氏有法王、佛子、大国师等封号,道士有大真人、高士,高士等
封号,赐银印蟒玉,加太常卿、礼部尚书及宫保衔,至有封伯爵者,皆一时宠幸,
非制也。
教坊司。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
并从九品)掌乐舞承应。以乐户充之,隶礼部。(嘉靖中,又设显陵供祀教坊司,
设左、右司乐各一人。)
宦官。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
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
此洪武旧制也。后渐更革,详见各条下。)司礼监,(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
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
簿无定员。提督掌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
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
文书,照阁票批朱。掌司各掌所司。典簿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内官监,(
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木、石、
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
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御用监,(掌印
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凡御前所用围屏、
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皆造办之。又有仁智殿监工一
员,掌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奏进御前。)司设监,(员同内官监,
掌卤簿、仪仗、帷幕诸事。)御马监,(掌印、监督、提督太监各一员。腾骧四
卫营各设监官、掌司、典簿、写字、拿马等员。象房有掌司等员。)神宫监,(
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管理无定员,掌太庙各庙洒扫、香灯等事。)尚膳
监,(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光禄太监一员,总理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
监工及各牛羊等房厂监工无定员,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诸事。)尚宝监,(
掌印一员,佥书、掌司无定员,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凡用宝,外尚宝司以
揭帖赴监请旨,至女官尚宝司领取,监视外司用讫,存号簿,缴进。)印绶监,
(员同尚宝,掌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
事。)直殿监,(员同上,掌各殿及廊庑扫除事。)尚衣监,(掌印太监一员,
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御用冠冕、袍服及屦舄、靴袜之事。)都知
监。(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长随、奉御无定员,旧掌各监行移、关知、
勘合之事,后惟随驾前导警跸。)
四司。(旧制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后渐
更易,详下。)惜薪司,(掌印太监一员,总理、佥书、掌道、掌司、写字、监
工及外厂、北厂、南厂、新南厂、新西厂各设佥书、监工,俱无定员,掌所用薪
炭之事。)钟鼓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
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宝钞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管
理、监工无定员,掌造粗细草纸。)混堂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
员,掌沐浴之事。)
八局。(旧制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从五品。)兵仗
局,(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无
定员,掌制造军器。火药司属之。)银作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写
字、监工无定员,掌打造金银器饰。)浣衣局,(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
定员。凡宫人年老及罢退废者,发此局居住。惟此局不在皇城内。)巾帽局,(
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
王之国诸旗尉帽靴。)针工局,(员同巾帽局,掌造宫中衣服。)内织染局,(
员同上,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城西蓝靛厂为此局外署。)酒醋面局,(
员同上,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与御酒房不相统辖。)司苑局。(
员同上,掌蔬菜、瓜果。)
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二十四衙门也。
其外有内府供用库,(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掌司、写字、监工无定
员。掌宫内及山陵等处内官食米及御用黄蜡、白蜡、沉香等香。凡油蜡等库俱属
之。旧制各库设官同八局。)司钥库,(员同上,掌收贮制钱以给赏赐。)内承
运库,(掌印太监一员,近侍、佥书太监十员,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大
内库藏,凡金银及诸宝货总隶之。)十库,甲字,(掌贮银朱、黄丹、乌梅、藤
黄、水银诸物。)乙字,(掌贮奏本等纸及各省所解胖袄。)丙字,(掌贮丝绵、
布匹。)丁字,(掌贮生漆、桐油等物。)戊字,(掌贮所解弓箭、盔甲等物。)
承运,(掌贮黄白生绢。)广盈,(掌贮纱罗诸帛匹。)广惠,(掌造贮巾帕、
梳笼、刷抿、钱贯、钞锭之类。)赃罚,(掌没入官物。已上各掌库一员,贴库、
佥书无定员。)御酒房,(提督太监一员,佥书无定员。掌造御用酒。)御药房,
(提督太监正、副二员,分两班。近侍、医官无定员。职掌御用药饵,与太医院
官相表里。)御茶房,(提督太监正、副二员,分两班。近侍无定员。职司供奉
茶酒、瓜果及进御膳。)牲口房,(提督太监一员,佥书无定员。收养异兽珍禽。
)刻漏房,(掌房一员,佥书无定员。掌管每日时刻,每一时即令直殿监官入宫
换牌,夜报刻水。)更鼓房,(有罪内官职司之。)甜食房,(掌房一员,协同
无定员。掌造办虎眼、窝丝等糖及诸甜食,隶御用监。)弹子房,(掌房一员,
佥书数员。专备泥弹。)灵台,(掌印太监一员,佥书近侍、看时近侍无定员。
掌观星气云物,测候灾祥。)条作,(掌作一员,协同无定员。掌造各色兜罗绒
及诸绦绶,隶御用监。)盔甲厂,(即旧鞍辔局,掌造军器。)安民厂,(旧名
王恭厂,各掌厂太监一员,贴厂、佥书无定员。掌造铳炮、火药之类。)午门,
东华门,西华门,奉天门,玄武门,左、右顺门,左、右红门,皇宫门,坤宁门,
宫左、右门。东宫春和门,后门,左、右门,皇城、京城内外诸门,(各门正一
员,管事无定员。司晨昏启闭,关防出入。旧设门正、门副各一员。)提督东厂,
(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旧选
各监中一人提督,后专用司礼、秉笔第二人或第三人为之。其贴刑官,则用锦衣
卫千百户为之。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秉笔、
随堂视众辅。各设私臣掌家、掌班、司房等员。)提督西厂,(不常设,惟汪直、
谷大用置之。刘瑾又设西内厂。寻俱罢革。)提督京营,(提督太监,坐营太监,
监枪、掌司、佥书俱无定员。始于景泰元年。)文书房,(掌房十员。掌收通政
司每日封进本章,并会极门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阁票,在内之搭票,
一应圣谕旨意御批,俱由文书房落底簿发。凡升司礼者,必由文书房出,如外廷
之詹、翰也。)礼仪房,(提督太监一员,司礼、掌印或秉笔摄之,掌司、写字、
管事、长随无定员。掌一应选婚、选驸马、诞皇太子女、选择乳妇诸吉礼。)中
书房,(掌房一员,散官无定员。掌管文华殿中书所写书籍、对联、扇柄等件,
承旨发写,完日奏进。)御前近侍,(曰乾清宫管事,督理御用诸事,曰打卯牌
子,掌随朝捧剑,俱位居司礼、东厂提督守备之次。曰御前牌子,曰暖殿,曰管
柜子,曰赞礼,曰答应长随,曰当差听事,曰拿马,尚冠、尚衣、尚履,皆近侍
也。)南京守备,(正、副守备太监各一员。关防一颗,护卫留都,为司礼监外
差。)天寿山守备,(太监一员。辖各陵守陵太监,职司护卫。)湖广承天府守
备,(太监一员。辖承德、荆、襄地方,护卫兴宁。)织造,(提督太监南京一
员,苏州一员,杭州一员。掌织造御用龙衣。)镇守,镇守太监始于洪熙,遍设
于正统,凡各省各镇无不有镇守太监,至嘉靖八年后始革。市舶,(广东、福建、
浙江三市舶司各设太监提督,后罢浙江、福建二司,惟存广东司。)监督仓场,
(各仓、各场俱设监督太监。)诸陵神宫监,(各陵俱设神宫监太监守陵。)其
外之监军、采办、粮税、矿关等使,不常设者,不可胜纪也。
初,吴元年置内史监,设监令,(正四品)丞,正五品,奉御,(从五品)
内史,(正七品)典簿。(正八品)皇门官设皇门使,(正五品)副。(从五品)
后改置内使监、御用监,各设令一人,(正三品)丞二人,(从三品)奉御,
(正六品)典簿。(正七品)皇门官门正,(正四品)副,(从四品)春宫门官正,
(正五品)副,(从五品)御马司司正,(正五品)副,(从五品)尚宝兼守殿、
尚冠、尚衣、尚佩、尚履、尚药、纪事等奉御。(俱正六品)洪武二年,定置内
使监奉御六十人,尚宝一人,尚冠七人,尚衣十人,尚佩九人,尚药七人,纪事
二人,执膳四人,司脯二人,司香四人,太庙司香四人,涓洁二人。置尚酒、尚
醋、尚面、尚染四局,局设正一人,副二人。置御马、御用二司,司设正一人,
副二人。内府库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内仓监设令一人,丞二人。及置东宫典
玺、典翰、典膳、典服、典药、典乘兵六局,局设局郎一人,丞一人。又置门官,
午门等十三门,各设门正一人,副一人。东宫门官,春和门等四门,各设门正一
人,副一人。三年,置王府承奉司。(设承奉一人,承奉副二人,典宝、典服、
典膳三所,各设正一人,副一人,门官设门正一人,副一人。)改内使监、御用
监,秩皆从三品,(令从三品,丞正四品。)皇门官秩从四品。(门正从四品,
副正五品,春宫门官正、副同。)四年,复悉差其品秩,授以散官。乃改内使监
为正五品,皇门官为正六品。(洪武四年,定内官散官。正四品,中正大夫。从
四品,中侍大夫。正五品,中卫大夫。从五品,侍直大夫。正六品,内侍郎。从
六品,内直郎。正七品,正奉郎。从七品,正卫郎。正八品,司奉郎。从八品,
司直郎。寻定内使监令。正五品,授中卫大夫。丞,从五品,授侍直大夫。皇门
正、局正、司正、东宫门正、局正,俱正六品,授内侍郎。尚宝、奉御、皇门副、
局副、司副、东宫门副、局丞,王府承奉、门正、所正,俱从六品,授内直郎。
尚冠等奉御、内府库大使、内仓监令、王府承奉副、门副、所副,俱正七品,授
正奉郎。库副使、仓丞,俱从七品,授正卫郎。)六年,改御用监为供奉司,(
秩从七品,设官五人。)内仓监为内府仓,(以监令为大使,监丞为副使。)内
府库为承运库。(仍设大使、副使。)寻置纪事司,以宦者张翊为司正。(秩正
七品。)又考前代纠劾内官之法,置内正司,设司正一人,(正七品)司副一人,
(从七品)专纠内官失仪及不法者。旋改为典礼司,又改为典礼纪察司,升其品
秩。(司正升正六品,司副升从六品。)十年,置神宫内使监,设监令,(正五
品)丞,(从五品)司香奉御,(正七品)典簿。(从九品)天地坛、神坛各祠
祭署,设署令,(正七品)丞,(从七品)司香奉御。(正八品)甲、乙、丙、
丁、戊五库,各设大使,(正七品)副使,(从七品)及皇城门官端门等十六门,
各设门正,(正七品)副,(从七品)十二年,更置尚衣、尚冠、尚履三监,针
工、皮作、巾帽三局。改尚佩局为尚佩监。十六年,置内府宝钞广源、广惠二库,
职掌出纳楮币,入则广源库掌之,出则广惠库掌之。(宝钞广源库,设大使一人,
正九品,用流官;副使一人,正九品,用内官。宝钞广惠库,设大使二人,从九
品;副使二人,从九品。俱流官、内官兼用。)十七年,更定内官诸监、库、局
品职。内官监,设令一人,(正六品)丞二人,(从六品)典簿一人。(正九品)
神宫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奉御一人,(正八品。)尚
宝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尚衣监,设令一人,(正七品)
丞一人。(从七品)奉御四人。(正八品)尚膳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
人。(从七品)司设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奉御四人,
(正八品)司礼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御马监,设令一
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直殿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四人,
(从七品)小内使十五人。宫门承制,设奉御五人。(正八品)宫门守门官,设
门正一人,(正八品)副四人。(从八品)内承运库,设大使一人,(正九品)
副使二人。(从九品)司钥库,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四人。(从九品)
巾帽局,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针工局,设大使一人,
(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织染局,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
(从九品)颜料局,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司苑局,设大使一人。(正九品)
司牧局,设大使一人。(正九品)皆于内官内选用。二十八年,重定内官监、司、
库、局与诸门官,并东宫六局、王府承奉等官职秩。凡内官监十一:曰神宫监,
曰尚宝监,曰孝陵神宫监,曰尚膳监,曰尚衣监,曰司设监,曰内官监,曰司礼
监,曰御马监,曰印绶监,曰直殿监,皆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
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又设长
随、奉御。(正六品)各门官七: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奉天门、左
顺门、右顺门,皆设门正一人,(正四品)门副一人。(从四品)司二:曰钟鼓
司,曰惜薪司,皆设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局库
九:曰兵仗局,曰内织染局,曰针工局,曰巾帽局,曰司苑局,曰酒醋面局,曰
内承运库,曰司钥库,曰内府供用库。每局库皆设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
副使各一人。(从五品。)东宫典玺、典药、典膳、典服、典兵、典乘六局,各
设局郎一人,(正五品)局丞二人,(从五品)惟典玺局增设纪事、奉御。(正
六品)亲王府承奉司设承奉正,(正六品)承奉副。(从六品)所三:曰典宝所,
设典宝正一人,(正六品)副一人。(从六品)曰典膳所,设典膳正一人,(正
六品)副一人。(从六品)曰典服所,设典服正一人,(正六品)副一人。(从
六品)门官,设门正一人,(正六品)门副一人。(从六品)又设内使十人,
(司冠一人,司衣三人,司佩一人,司履一人,司药二人,司矢二人。)各公主
位下设中使司,司正、司副各一人。三十年,置都知监,设太监一人,(正四品)
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
六品)又置银作局,设大使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从五品)
太祖尝谓侍臣曰:“朕观《周礼》,奄寺不及百人。后世至逾数千,因用阶
乱。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又言:“此曹善者千
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
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有内侍事帝最久,
微言及政事,立斥之,终其身不召。因定制,内侍毋许识字。洪武十七年铸铁牌,
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又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
往来。然二十五年命聂庆童往河州敕谕茶马,中官奉使行事已自此始。成祖亦尝
云:“朕一遵太祖训,无御宝文书,即一军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有私役应
天工匠者,立命锦衣逮治。顾中官四出,实始永乐时。元年,李兴等赍敕劳暹罗
国王,此奉使外国之始也。三年,命郑和等率兵二万,行赏西洋古里、满剌诸国,
此将兵之始也。八年,敕王安等监都督谭青等军,马靖巡视甘肃,此监军、巡视
之始也。及洪熙元年,以郑和领下番官军守备南京,遂相沿不改。敕王安镇守甘
肃,而各省镇皆设镇守矣。宣德四年,特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书,
而太祖不许识字读书之制,由此而废。赐王瑾、金英印记,则与诸密勿大臣同。
赐金英、范弘等免死诏,则又无异勋臣之铁券也。英之王振,宪之汪直,武之刘
瑾,熹之魏忠贤,太阿倒握,威福下移。神宗矿税之使,无一方不罹厥害。其他
怙势薰灼,不可胜纪。而荫弟、荫侄、封伯、封公,则挠官制之大者。庄烈帝初
翦大憝,中外颂圣。既而镇守、出征、督饷、坐营等事,无一不命中官为之,而
明亦遂亡矣。
女官。六局。尚宫局,(尚宫二人,正五品。六尚并同。尚宫掌导引中宫。
凡六局出纳文籍,皆印署之。若征办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
行移于外。)领司四:司记,(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
人,正八品。掌宫内诸司簿书,出入录目,番署加印,然后授行。女史六人,掌
执文书,凡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品秩并同。)司言,(司言二人,
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掌宣传启奏。凡令节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
旨。)司簿,(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掌宫人名籍及廪赐
之事。)司闱。(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掌宫闱管键之事。)
尚仪局,(尚仪二人,掌礼仪起居事。)领司四:司籍,(司籍二人,典籍二
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司乐,(司乐四
人,典乐四人,掌乐四人,女史二人,掌音乐之事。)司宾,(司宾二人,典宾
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赐赉之事。)司赞,(司赞二人,
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赞相之事。)彤史。(彤史二
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事,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月日。)尚
服局,(尚服二人,掌供服用采章之数。)领司四:司宝,(司宝二人,典宝二
人,掌宝二人,女史四人,掌宝玺、符契。)司衣,(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
衣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首饰之事。)司饰,(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
二人,女史二人,掌巾栉、膏沐之事。)司仗,(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
女史二人,凡朝贺,帅女官擎执仪仗。)尚食局,(尚食二人,掌膳羞品齐之数。
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领司四:司膳,(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
人,女史四人,掌割烹煎和之事。)司酝,(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
女史二人,掌酒醴酏饮之事。)司药,(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
四人,掌医方药物。)司饎。(司饎二人,典饎二人,掌饎二人,掌
廪饩薪炭之事。)尚寝局,(尚寝二人,掌天子之宴寝。)领司四:司设,(司
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掌床帷、茵席、汛扫、张设之事。)
司舆,(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掌舆辇、伞扇之事。)司
苑,(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四人,掌园囿种值花果。)司灯。
(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掌灯烛事。)尚功局,(尚功二
人,掌督女红之程课。)领司四:司制,(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
史四人,裳衣服裁制缝纫之事。)司珍,(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
六人,掌金玉宝货。)司彩,(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掌
绘绵丝絮事。)司计,(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掌度支衣
服、饮食、柴炭之事。)宫正司。(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
正二人,正七品。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罚之事。大事则奏闻。女史四人,记功
过。)
吴元年,置内职六尚局。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局曰尚宫,曰尚仪,曰
尚服,曰尚食,曰尚寝,曰尚功。司曰宫正。(尚宫二人,尚仪、尚服、尚食、
尚寝、尚功各一人,宫正二人,俱正六品。)六局分领二十四司,每司或二人或
四人。(司记、司言、司簿、司乐、司宝、司衣、司饰、司酝、司药、司供、司
舆、司苑、司珍、司彩、司计各二人。司闱、司籍、司宾、司赞、司仗、司馔、
司设、司灯、司制各四人。.uknsh.)女史十八人。(尚功局六人,馀五局及宫正局各二
人。)十七年,更定品秩。(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宫正各一
人,俱改正五品;二十四司正六品。增设二十四掌,正七品。宫正司增设司正,
正六品。)二十二年,授宫官敕。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归父母,听婚嫁。
年高者许归,愿留者听。现授职者,家给与禄。二十七年,又重定品职。(增设
二十四典,正七品。改二十四掌为正八品。尚仪局增设彤史,正六品。宫正司增
设典正,正七品。自六尚以下,员数俱如前所列。凡宫官一百八十七人,女史九
十六人。)六局各铸印给之。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其宫官所存者,惟尚宝四
司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