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3 志第19(1 / 2)

加入书签

◎地

川江西

四川《贡》梁、荆二州域。元四川等行中书。(治都路。)又

罗蒙庆处宣慰,(治昌路。)属云南中书省。洪武四六月平升。

月置四等处行书省。月置成都卫。(与行中省同治。)八年月改

卫为四都指挥使司。领讨司一,宣慰司,安抚五,长司二十及诸

所。九六月改中书省承宣布使司。府十三,直隶州,宣抚一,

抚司一,属州十,县百一,长司十六。(为里一百五有奇。)北至

广元,(陕西界。)东至山,(湖广界。)南至撒、东,(与州、

南界。)西至威,(与西番界。)距南京千二百十里,师一万百一

里。洪二十六编户二一万五七百一九,口百四十万六千百七

八。弘四年,二十五三千八三,口百五十万八千百六十。万历

年,户十六万千六百十四,三百一万二千十三。

成都府(元成都。)洪四年为。领州,县二五:

都(倚。洪武十年建蜀府。)

华阳(。北有担山。有外江,自灌县流经城,绕城南,一

。又有江,亦灌县分经城南,绕城而,亦名犀渠。流南注

江。此府城内、外也。东宁州卫,洪武十年四月。东南马军寨

司。)

(府西。洪武年五月入华阳。十三十一月置。东有牧马

川,即在内、江下流。)

(府西。有内江,一名郫,即府内江之流也。)

温江(府西少。西南皂江,曰内江。)

(府西。洪武年五月入成都。十三十一月置。西有沱江。

又西湔氵臾。)

都(府。东有水,自邡县流此,下至泸州大江,曰中水。

北有水,即江别流,自灌县北出,经此,汉州入水。东有绵水,

自汉流至此雒江。水同流,亦曰郫也。)

彭(府。元彭。洪武年五月为县。有九陇,有葛贵山,

山、中山。南沱江,北有濛流合焉。又东有阳县,属彭州。洪

年五月。又北白石沟检司。)

崇宁(府西北。元属彭。洪武年属府。十年五省入灌。十三十一

复置。有沱江。)

灌(府西少。元灌。洪武,降为。西北灌口山。又有玉山,下

有玉垒,一名盘关。西南有城山。西有湔,亦曰江,亦湔堋江,

古离也。岷经此,流引而,支流三道,成都境。有石渠口。又

白沙,下流都江。南有沱,即郫上源也。又西有崖关巡司。西

有獠关。)

金堂(东。洪十年五省入新县。十年十一复置。北有三山。

有云顶。有金峡,雒经此,金堂河。东南又怀口巡司。)

仁寿(南少东。东有丽山,下盐井。有三嵎,又有溪,下

。又南陵井,盐,亦仙井。)

井研(府南少。洪武年十二置。十五月省仁寿县。十三年一月

置。东有铁山,旧产铁。南有盐。)

(府东。明玉珍资州。武初,为县。有珠江,即雒江,东流

资江。东有银镇巡检。)

江(府南。洪中置。西有中江,即雒之名。南椑木镇检司。)

安(北少东。元安州,治在西。洪武,降为,移於治。南浮山,

黑水出,南流罗江县。北有山关。有小东关。又南有睢关,关

西有绵堡,绵发源处。)

州洪武年降为。正德年又升州。(治在绛北。正八年徙

河南。东北有鼓山。西有分栋。东有水,即水也,水自北合焉,

名赤,亦曰鞞水。城内有皮井,盐。西龙泉镇检司。西南有阳

关。)西北距百五十。领县

(州东。洪武六十二月,属府。十年五省入简。成化年七月

复置,属府。德中,属州。西有资溪,流入雁。东有阳镇巡司,后

移治濛河。)

崇庆州(元治晋县。)武中省入州。(西有鹤山。西有寻阝

入新津。又北味江,北有白江,皆江南出别名也。西北有

县。东南有源县,玉珍复,洪武省。西清溪口检司。)东北距

。领县

(州东。南有天山。南大江,名皂江。东有北,亦曰穿水,

自府城流经此大江。)

汉州(明玉珍置雒县,为州治。)洪武年省县州。(有雒水,有绵

。又西有湔水,流入雒。又北有水,亦入雒,雒水亦雁水之。又

北有石水,流绵水。南有三关巡检。)西距府百里。领三:

邡(州西。洪武年五月入绵竹。十三十一月置。西有章山,

雒水此,亦雒通山。南有高关,雒经其南。又西有逢山。)

绵竹(州西北。西北有岩山,水出焉。又有紫河,一射水河。又北

睢水关。)

(州东。洪武年五月入汉州。十三年一月复。北有鹿头山,

上有鹿关。东绵水。西南有石水。南白马关检司。)

绵州(元属潼府。)武三年属。十五月降县。十年十一复为

。(东富乐山。西有涪,源出潘卫,经此,曰绵江,下流至州,

於嘉陵。又西有安昌,一名安水,南流合水。又有潺水,亦合

涪水。有魏城检司。)西南距三百六里。领二:

江(州。洪武年十二省入绵。十三十一月置。东有罗江,

涪水安昌水流处也。又西有水,自县流入。又西有白马巡检司,

关与阳县鹿关相对。)

(州北。洪武十五月省绵县。三年十月复置。东北有华山。

西有涪,北有水,西让水,流入焉。)

(元治山县,陕西行吐番宣司。)武中省入州。六年复

置县,复省。(南有岷,即陇之南首。汶江松潘卫入,经下,又

东经州西,东流,回於四川、湖广、西三布司及南隶之地,入於海,

几七余里。有鸡宗、东有水关、有魏磨三巡检。又南七星关,

又有门关。有桃坪。北有大关。西北有黄关,有山长官,又南

静川官司,南有陇头长官,西南岳希蓬官司,洪武七五月置,

属重卫。又有长宁,本长安抚司,宣德中,平历日蛮置,松潘卫。

正统年二月属垒溪。八年月改属州卫。废为堡。)东南府五百

十里。领县一:

汶川(州西南。北有七山。西玉轮江,即汶江,有汶长官司,洪武

年五月。西有水关巡司。又有彻底。)

州(元州治保县省入。明玉珍置县。)洪武二年五月省县入

治在西凤坪里,宣德三六月迁保子冈西。十六月又於保子

户所城。东南定廉山,盐溪出。又西有雪山,亦曰西。北有江,

西北有赤,北有谷水,流入焉。东有通县,洪三年省。西北有子关、

彻底关。西南有夷关。)东南距四百五里。领一:

(州西。洪武年分保县地置。东有汶。西北镇安关。)

府(元广元路。)洪武年直隶省。领二,县。西南布政司

七百里。

阆中(倚。成二十三建雍王。弘治年迁於广衡州。四年月建

寿王府。德元年於湖广安府。治在县,明玉徙於此。东有蟠山,

北有锯关。又灵山,麓为梁关。南嘉陵江,即西汉,自陕西宁羌

流入,巴县合江,亦阆水,曰巴水,其下流渝水。南津关城南,

临嘉陵。又有水关,城北玉山下。东南有溪关。)

苍溪(府西北。洪武十五月省阆中县。十三年一月复。大获在东,

宋江环下。东有云台。西南嘉陵江,宋江自西流入焉。北有八堡巡检

司。)

南部(南少东。洪武十五月省阆中县。十三年一月复。南有山,

名跨鳌。东南离堆山。东北有陵江。)

广元(府北少西。元广路,治谷县。武四年为府。年四月为州,

来属,绵谷县入。十年十一复置绵县。二二年六降州为,复省

绵谷县焉。北潭毒山,上有潭关,下大江。有朝天,上有天关。

又有七岭,上七盘关,为陕西、四川分处。又北有大天岭,北有小

漫天岭。西有嘉江。北渡口,大、小漫间。有百丈,北有云关,

有龙门,北达西宁羌。)

化(府西北。元广元路。洪武十五月省广元州。十三年一月复

。西南长宁山,有白卫。又西九曲山。东有嘉江,其口曰桔津,

口关在。北有水,自西文县入,亦葭萌水,合於嘉江。又有马

阁,又石柜阁。)

(元属广元路。)洪武六以州治安县省,来属。九年省。十三年

十一月置。(有大剑,亦曰山,西接小剑,飞阁衢,谓剑阁,

有大、剑门关其上。有汉阳。东有陵江。西南有涪。北有剑溪、

小剑溪,又有泥。)东距府三二十里。领县一:

梓潼(州西南。西有梓水,亦潼江水,下流入涪江。北有扬水,

合潼江。又东小潼水,下流入陵江。)

巴州(元属广路。)武九年月以州化城县入,又州为县,来属。

正德九复为州。(东北小巴山,与汉中巴山接,巴江水焉,经东南,

分为三,下流至州入嘉江。南清水江,流合巴。东有口县,属州,

后废。北有米关巡检。本治巴山之,寻徙巴山下,后废。)东北距

府三百十里。县二:

通江(东少北。元至正年置,府。正九年改州。旧在赵口

中,徙今治。有得汉。南有江。又宕水,县西壁下,亦

水,流入巴。东北濛坝、有羊圈二巡检。又东有桐柏,相对

关。)

(州北。正德十年置。有两角。南有江,源南郑县仓山,

下流入江。西有大坝检司。)

顺庆(元顺路。)武中,府。领二,县。西南布政司百里。

南充(。北有津渡,旧治也。洪武中,徙今治。南有清山。西大、

方山。有嘉陵。西有水,又流溪水,东有清溪,又大斗溪,俱流

於嘉陵。又西昆井,盐。府州县多井。北北津渡检司。)

西充(府西北。洪武十五月省南充县。十三年一月复。南有岷山,

上有九、十三。西有西溪,即溪也。)

蓬州(元属顺路。)武中,州治相县省入。(东南云山。西有嘉

江。东有巴江。)西南府百四里。领二:

山(州少北。武十年月省入州。十年十一复置。北有大、

小蓬。东有江。)

仪陇(北少东。洪武十五月省蓬州。三年十月复置。西有伏山。

有金城,一名粟山。有巴江。北有鳌,流入陵江。)

广安(元广府,属庆路。)洪武四降为州,来属。年五月州治

江县省。(东有篆江,即巴江,合渠江下流也。江中有十六滩,亦名

水。又有浓水,南流合环水,州南合水,并合州之陵江。)西北

府二百里。领四:

池(州西北。东岳池水。)

渠(州东北。元渠州,属顺庆。至元十六年月省州流江县焉。洪

武九年月降为。东北八濛山。东有宕山,有江,下合巴江。又北有

卫渠关,正德中。)

水(州少南。化元年月置。南有邻,产铁。有邻水,下流入

江,以此名。)

(州东北。元渠州。武九年属。西九盘山。东有东溪,下

流合於江。)

夔州府(元夔州,属四南道宣司。)武四年府。九四月降州,

重庆府。十年五直隶布司。十年十一复为府。领州一,县十二。西距

政司千百里。

奉节(。洪武年四月。十三十一月置。东有赤甲。东有

山,又有白山。南江。东为瞿唐,峡口滟滪堆。又西有乡峡、

滩,东有龙滩,皆流至险。又东大瀼水、东瀼水,俱流入。南有

山、有金子二巡检。又东瞿唐关。东南有关。南八阵碛,碛旁有

盐泉。)

巫山(府东。有巫山,亦曰巫,大江其中,入湖广东县界。东有

宁河,有万流,皆流大江。)

大昌(府东。武十三十一月。西有顷池。有当阳巡检司。)

(府东。元大州。洪九年降县。北宝源山,有石穴,盐泉出

焉。又马连溪,亦曰昌。东北袁溪巡司。北青崖关。)

(府西。元云阳。洪武年十二降为县。南滨江。东有汤,源自

湖广竹,流经,至奉汤口入。西有溪,上巴渠水,入於汤。北有

盐井。西北有溪、北铁檠二检司。)

万(西少南。元万州。洪武六十二月为县。滨江。西有苎溪。东有

溪。又西有武宁,洪武年省,武宁巡司。又西南有铜关巡检。又

西北有西关。)

开(府西少北。开州。武六年月置,月降为。南有江,彭

,有清自县东合焉,曰叠江。又南有江,一浊水,合流於江。)

梁山(西。元山州,梁山县。洪武六十二月州,存。十年

忠州,来属。有高梁,又有都山。西南有桂,南有龙溪,

於江。)

新宁(元属达。洪武年改属庆府。年五月入梁山。十三十一

复置,属。东雾山,江出焉。又东有山关。)

建始(府东南。元属施。洪武来属。西有石乳,产麸,上有乳关,

与湖广州卫界。南有清,自施卫流入,又东入广巴东界。)

达州(治通川。)洪九年四降为县,省通川入焉。德九年

。(西石城山。东有渠,通川之下流,西南入县界,於巴江,中

昌滩,土副巡司。又西有铁山。东北深溪关。)东南府八百

二:

乡(州少北。化元年月置。川江在东。)

太平(东北。德十年东乡县置。东有万顷,渠江、通川江焉,

流为渠。北有江,又入陕西阳县界,名任河,入於汉,东北明通

检司。)

重庆(元重路,属川南道慰司。)洪武中,为府。州三,十七。

西北距政司五五十里。

巴(。东有山。大经城南,又东经月峡,城东,涪江合。西北

鱼鹿峡,涪江所。东南丹溪,北有交溪,俱入大江。东有大江巡

司。西佛图关。西南有郎关。有铜锣。又南南坪关。)

(府西。北滨江。东有僰溪,僰溪江处,清平巡司。)

壁山(化十九三月析县地置。大江在。涪江北。又有壁山

司。)

(府西南。洪六年十月置。)

荣昌(府西少。洪武年十二置。西雒江,中水。西北有昌县,

玉珍置,洪武七省。)

大足(玉珍置,属合州。洪武四改属府。东有米关。北化龙关。)

(成化七年九析铜梁、遂宁二地置。有安居,一名江,下

流入涪。)

江(府少东。綦江长司,属州。明珍改为。洪武来属。

有綦,即僰之上流,一名东,有东巡检司,后徙县之赶水。又南

三溪,有綦关。)

南川(东南。武十年月省入江县。三年十月复置。南有南

为綦江,中有龙滩,在北。又有四十渡水,入南江。又南有

关、雀子岗。北有水关。)

长寿(府东少。洪武年九月,属涪,寻改府。北大江。有乐

山,下乐温滩,大江所。又东桃花溪。)

(府东。元属绍府。洪五年十月省入水县。一年九置黔江

守御千所。十年九月置县,属。南黔江,出贵州州府界,正流自

涪江合江,支经此,流为湖广施州卫清江。东有石关,又石牙关。

西有岩关。南有老关,与广施州。)

州(府。元治照县。玉珍省入焉。有钓鱼,嘉陵经其北,

涪江其南。东北有渠口,陵江与江合流,经城南,涪自西流

焉,曰三江,并流南,入大江。)南距府五十里。领县二:

铜梁(州南。有涪江。)

(州北。有旧城。今城本儿坝,靖三十徙此。有武胜。西南

有涪江。东有嘉江。)

忠州(东。元临江县。)洪武,以县入。(滨大江,江中有

滩,西北有玉溪流江。西临江巡司。)西距府八里。领二:

都(州西南。元丰都。武十年月省入州。十年十一复置,

酆都。南滨大,有葫溪自西流入焉。东南有宾县,武中省。又有沙

关巡司。)

垫江(西少北。明玉珍,属州。南有高溪,西入长寿,为桃溪。)

涪州(江自长寿县流入,东迳黄峡,又迳铁柜,又东州城北,绕

东,又有涪陵流合焉,江口有柱滩。东南有溪关。西南有白关。

西有阳。)西府四百十里。县二:

武隆(南。元武龙。武十年月省入水县。三年十月复置,曰

。西南涪陵江,亦曰黔,亦曰江。)

彭水(南。元庆府治,属四南道宣司。洪四年,废,改

。洪武年五月属。东伏牛山,山左右盐井。西有涪江。又

德江,自贵州南流入陵江。南有天关。东有亭子。)

义军民(元播宣慰司,属湖广省。)武五年月改属川。十

年二改属贵都司。十七年月改属川布政。万历十九年月改置

义军府。领一,县。西北布政司七百里。

遵义(倚。元州总管。洪武五正月改播州长司。万二十九

县,与同徙治田坝,故司城西。北龙岩山。其东为军山,

山,上太平关,亦曰楼关。又有乌江,源自贵水西,涪陵江源,

有九接,其南乌江关。又东南仁江,有湘江、洪江,流合於江。

西南有闽水,有乐安,亦俱入焉。东南有度关。西南有老关。

东有三关。西落濛关。西北有门关、水关。有海龙,有白口隘。)

桐梓(府东。历二十年四月旧夜郎望草地。北有溪,源山箐,

綦江之流。)

真安州(元珍州宁长官。明玉改真州。)洪武七年置州长官

二十九四月改。(南芙蓉江,自乌江流,东入於黔。又有江,

南流合虎溪,注於黔。)西距府二里。领二:

阳(府北。万二十九四月以绥阳县置。东水德江,亦曰涪

小乌江,流入彭县界。)

仁怀(州西。历二十年四月旧怀阳地置。南有芙江,西有仁

,其下俱注於江。)

叙州府(元叙州,属叙等处蛮宣抚司。至元二三年正降为县。)

六年六置府。州一,九。北布政司二百里。

宜宾(倚。弘四年八建申王,未之,除。西有失提,旧产。西

有石城。又西有朝阳,大江其下,东经城南,马江来合。又

西南有石江,俗横江,入马湖。又东有黑水,一名南广溪,北江。

西北有化县,武中省,有宣化检司。西南有江镇巡司。又有摸

关。)

南溪(东。东大江,有石笋,在县西。又有鼓滩,县东。

衣水,入大江。)

(府南。洪武十五月省宜宾县。十三年一月复。南有门山,

石门江其下。西北有鸣溪,入马湖。)

顺(府北。元顺州。武中降县。西有虎头。东有川,亦

中水,即雒江。又西荣溪,有鳌溪,俱流合。又西盐井。有赵化

巡检。)

宁(府南。元宁军,马湖路。泰定二十月改州。洪五年降

县。东西有溪,并水溪,溪合流大江,三江口。又东出公峡,

淯溪,亦曰武溪,其流入於江。又北有淯,产盐。东有梅堡巡

司。)

兴文(东南。戎州,马湖路。洪武四降为县,来属。历二年

兴文。有南寿,又有早江,东有水河,俱入淯溪。西有武

城,历二年月筑,建武守千户所此。所有九丝,所东有李子

北有板巡检司,后迁两口,仍名。)

隆昌(东北。富顺县桥马驿。隆庆元置县,荣昌、顺二县

属之。西南有雒。)

州(元叙南宣司。)武五年为县,府。正十三年月复为

治怀远。正德三年迁中坝。有复宁,即黑之上流。南有江

。)北府百五里。领二:

连(州西。元筠州,治川县,永宁路,寻废县州。洪四年降

为县,属叙州。六年二月改绵州,仍属叙府。十五月省高县。

三年一月复,仍属州府。德十三四月来。西有川溪,流与淯

溪合。南有三巡检司。)

珙(州东。下罗计官司,叙南宣司。明珍改为州。洪四年降

为县。年五月入高县。十三年一月复,属府。正德十年四月属。西

南有珙,下流淯溪。有盐水巡检司,后迁歇堡,仍名。)

龙安府(元龙州,属广元。明玉置龙州慰司。)洪武六十二月

。十四正月改潘等处抚司。十年正仍改为州。二二年九

军民千所。二八年十升龙州民指挥使司,后曰龙州。宣德七

宣抚司,直隶布司。嘉四十五十二月曰龙安。领县。南距

百八十

(倚。名宁武,万历十年四月,后更。州旧在江油界之雍

村。洪六年徙青州所。二十二又徙於龙坝箭山之麓,即今治。东南

有马盘,又有门山。有涪江,有青川,下流白水,嘉陵江。西北有

胡空关,又有黄关。东铁蛇关,西有大关,羊关、和关,俱乐中置。

又东栈阁,出陕西县。又西有永济,铁索之,达潘卫。东有青

守御户所,武四年月以旧川县置,属四川司。嘉四十五十二月

属。东有白江。东有明月巡检司。南有杲关。北北雄关,接陕西

县界。又有控关,万中置。)

江油(府东南。元省。玉珍复。洪武年五月入梓潼。十三十一

复置,剑州。靖四十年十二来属。西有大匡,与彰县界。北有

圌山。有涪水,水上有水关。)

石泉(府西南。元属安。洪武,州废,改属成府。嘉四十五十二

来属。有三面,龙安出焉。东有湔,东至阳入江,有马坪巡检

。北有岭关。西有石板。东有边关。北有大关。西有上雄。)

湖府(马湖路,属叙南抚司。)洪武四十二月府。领一,长

司四。东北距政司千百里。

屏山(。本泥长官司,洪武四十二月。万历七年三改县。西

山。南马湖江,其上源黎州西外流入,至此金沙江,经府城

县界。有结发、铁锁、鸡肝滩,俱府西。有马湖,湖在山

龙湖。有悔泥巡检司。又东有关。西凤关。北有新镇,万

三月建,置戍。)

夷长官(府西。洪武四十二月。旧治司东。历中,於今治。

南有湖江,南有大溪,东小汶溪,俱流合。)

夷长官(府西南。洪四年十月置。滨马湖,西有葛溪,

有大鹿溪,俱合焉。有戎宁检司。)

沐川官司(西少北。元置。武四年二月改州,寻。北有川,

流入大。东有蕉溪,流入马江。)

雷坡长司(府西南。洪四年十月置。十六年。)

雄府(芒部路,属云南省。)武十五正月为。十六正月改

四川政司。七年五升为军府。嘉五年四改府名。万历三七年五

罢称民府。(北有乐山,与州府界。又西有水,亦八匡河,源出乌

界,经此,内诸川流入焉,下流至州府入江。又有苴斗,下流

乌撒七星关。又北碱泉二,俱产盐。有益良、强州,元俱属部路,

武十年后废。又有阿、易溪、易娘三部,元乌撒路,洪武十年三月

芒部。十七又改阿部为阿府,属川布政。后俱。南有赫关,

乌撒。)领官司五。北距布司千五八十里。

白水肸酬长司(正十六年一月置。)

怀长官司(府西。却佐寨。)

长官司(府南。母响寨。)

长官司(府西南。本夷良。)

静长官(府西。本落寨。四,俱嘉五年四改置。)

乌蒙民府(乌蒙路,后至元年九月四川行。)洪十五年月为

,属云布政司。十六年月改属川布政。十七五月升军民府。(西

凉山。有界堆,与叙府界。西南有金江,下合於马江。南索桥,

金沙江处。北罗佐关。有归化,洪武五年三置,属,寻废。)东北

距布政千三百

军民府(元乌撒,后至元年九属四川省。)武十五正月为

府,属南布政。十六正月改四川布司。十年五月为军民。(西

有盘江,出府西山中,府南为渡河,贵州毕卫界。可渡河检司。

又西有班巡检。又有赫关、撒二巡司。东有七星。东有鸦关,

又有善关,皆贵州毕卫界。南有倘驿,路云南沾州。)北距布

政司千百五十

军民府(元东川,属云行省。)洪武十年正月府。十年五月

升为军府,改四川布司。二一年六废。二六年五复置。(西南有

马鞍山,府旧治焉。寻治万额之南。西南有云弄山,接云南劝州界,

下临沙江。东南有栏江,云南寻府流入,至府北金沙江。有藤索

北牛栏上。)北距布司千四里。

川州(潼川府,直隶四行省。)洪武九四月降州,以治郪县

省入,隶布政。(北涪江,有中江合焉。西南有江,有井。)

西南距政司三里。领七:

洪(州。洪武年五月入盐亭。十三十一月置。东涪江。

东南射江,曰瀰江,亦曰梓水,自亭县流,经县南之独山,合

涪江。又东南沈水,入涪江。有盐井。)

(州西。洪武十五月省州。十年十一复置。西南有可山、铜

官山,有赖应、私熔,俱产。东南中江,有郪江,有盐井。)

(州东北。北紫金山。南有梓水。东盐亭水,自剑州境流入,

亦谓瀰江。东有盐。)

宁(州南。元宁州。玉珍省治小溪入焉。武九年月降州

县。有铜盘,又有江,北郪江流焉,谓郪口。西有倒流,有

井。)

蓬溪(东南。属遂宁。洪武年五月入遂宁。十三十一月置,

治故城西南。西有明月,下为月池。有伏龙,下有井。北蓬溪,

下流合涪江,盐井。)

安岳(州南。武四年县置普。九年,州废。西有岳阳,下流於涪

,有盐。)

至(州少西。化元年月置,州。正九年改简州。靖元年

月还。有盐。)

州(元嘉定府。)洪九年四降为县,仍属嘉州。十年十一

复为,直隶政司。(东有蟆山,西临江,为蟆颐。南有眉山。

有玻江,即江也。有思濛,西南金流江,一名难,下流入大江。

东南鱼耶镇检司。)北距布司百八里。领三:

山(州。洪武年五月入眉县。十三年一月复。东有亡山,

曰平山,俗为平模。北有社山。有打鼻。东北大江,江自双

县流焉,即马川也,合流而,亦曰阳江,中有鼓滩。又赤水,

自东流入大。)

棱(州西。洪武年十二置,属定府。年五月入眉县。十三年

一月置,来。东南青衣水,源出卢县,流此,下至嘉定入大江。)

(州南。洪武十五月省嘉定州。十三年一月复属。西熊耳山,

青衣经其下。又东有江。东有松柏。东有头湾巡司。)

邛州(属嘉定路。)武九年月降为,仍属定州。化十九

为州,隶布政。(西古城山,产铁。东南有官山,铜。西

,下有井,又盐井。有邛水,自雅州入,至津县入江。南

巡检司。西有火坝巡检。后移州南二五里。)东北距政司三里。

县二:

大邑(北少东。洪武十五月省邛县。三年十月复置,属嘉定

十九年月还属。西北有鸣山,崇庆州。东有江,下入邛水。)

(州东。元省州。洪六年十月复置,属嘉定。成化九年二

月还属。南有蒲,源出山县,经此,入邛州。西有路巡检。)

定州(嘉定府。)洪四年为。九年月降为,以州龙游县

入,隶布政。(东三龟山。又有九山。大在城东,亦曰通。又西

阳江,即大渡,自峨县流入,经城东尤山下,合於大。又西有青衣

西双湖,与阳江。东南金石井检司,废。)距布政二百六里。

县六:

峨眉(西。西有峨眉,有大、中峨、小峨,目江出。阳江

南,自黎州夷界流,与罗江合。西南有镇巡检,后徙大围山。又

地关,蛮界。)

夹江(州西北。西有青水,又洪雅川,合焉。)

洪雅(州西北。元省入江。成十八年月复置。西北有衣水。西有洪

川。又竹箐山检司。)

犍为(州东南。旧治玉镇。今惩非镇,洪武中此。东大江。北有

望溪流焉。有望溪口检司。北有石关巡检。)

(州东。本荣州。洪武六十二月。九年月降为。东有川水,

瓮溪、飞水,俱洪间置。有大坪口,成十二年月置。)

威远(州东。武六年二月置,属嘉定。十年月省入县。十年十

月复置。)

(元属庆路。)洪武六直隶四行省。年直隶政司。(旧治在

州东茜坝。洪中徙此。城西有山。西有方山。大江在,一名江,又

名汶江,资水自北来合,亦曰江。又泸州卫,洪武二一年十置於州

城,成四年四徙於州西南之渡铺。南石棚镇、北有李镇二巡司。又

有江门、水流崖、洞扫等堡,俱化四年月置。南有龙关,崇间修筑。)

西距布政千五百十里。县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明史相关推荐:

明史孝宗

 

明史宋濂传

 

明史纪事本末作者

 

明史纪事本末简介

 

明史李三才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左光斗传原文翻译

 

明史副会长

 

明实录与明史哪个真实

 

明史pdf百度网盘

 

明朝刺客

 

国家历史

 

二十五史

 

明史六大奸臣

 

明史在线阅读全文

 

明史演义在线阅读

 

明史pdf

 

明史漫谈论文

 

明史pdf下载

 

明史周新传

 

明史白话版在线阅读

 

明史白话文在线阅读全文

 

明史在线阅读白话文

 

明史国学导航

 

明史十讲

 

明史罗伦传

 

明史古诗文网

 

明史罗伦

 

明历史

 

皇明

 

明朝历史

 

明儒学案

 

辽史

 

清史

 

明史TXT

 

宋史

 

明史欧阳伦

 

明史儒林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马世奇传翻译

 

明史案简介

 

明史而知兴替下一句

 

明史秦良玉传注释

 

明史秦良玉转翻译

 

明史王祯传翻译

 

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

 

明史odf

 

明史书籍

 

明史 王振

 

明史仁宣之治文言文翻译

 

明史奇侠武功排名

 

明史方孝孺传

 

明史欧阳铭

 

明史专家

 

明史epub下载

 

明史后妃传

 

明史eupb百度网盘

 

明史演义蔡东藩在线阅读

 

明史名臣传

 

明史欧阳铭传

 

明史翻译

 

明史孝义翻译

 

明史案说明了什么

 

明史王思传

 

明史刘基传

 

明史up主知乎

 

明史纪事本末卷之七十六翻译

 

明史职官志

 

明史isbn

 

明史左光斗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翻译

 

明史里面有关于汤显祖的传记

 

明史秦良玉传翻译

 

明史对朱棣的评价

 

明史张溥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马文升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徐光启传

 

明史海瑞传翻译

 

明史案后人是什么意思

 

明史王阳明传

 

明史王思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翻译

 

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陈道亨

 

明史纪事本末太祖起兵翻译

 

明史白话文在线全文翻译

 

明史哪个版本比较好

 

明史欧阳一敬传

 

明史文苑传翻译

 

明史文苑传

 

明史爱好者

 

明史白话文在线阅读

 

明史南炳文

 

明史而

 

明史儒林传

 

明史up主

 

明史修了多久

 

明史epub

 

明史而知兴替

 

明史南炳文pdf

 

明史的曲笔隐晦之处体现在哪里

 

明史欧洲四国传中提到了五大洲的是

 

明史万观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欧阳铭翻译

 

明史可以知兴替

 

明史海瑞传全文

 

明史偶笔

 

明史马世奇传

 

明史孝义麹祥翻译

 

明史up

 

明史作者

 

明史戚继光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纪事本末卷之七十六郑芝龙受抚翻译

 

明史王守仁传

 

明史孝义

 

明史戚继光传

 

明史equb

 

明史epub南炳

 

明史对明代历史而言是什么材料而明代档案是什么材料

 

明史郑芝龙传

 

明史魏忠贤传

 

明史张居正传翻译

 

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孝义麹祥品质

 

明史青文胜为民请命翻译

 

明史本纪

 

明史日本传

 

明史况钟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王守仁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贰臣传

 

历史书籍推荐

 

为什么领导喜欢读明史

 

明史经纬

 

明史孝义之麹祥

 

明史秦良玉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书籍推荐

 

明史辑略

 

明史秦良玉传

 

明史于谦传

 

明史纪事本末河漕转运文言文答案

 

红色百年行明史感党恩

 

明史杨廷和传原文

 

明史演义

 

明史张居正传全文翻译

 

明史纲要

 

明史白话文

 

明史研究

 

明史翻译全文阅读

 

明史海瑞传

 

明史张居正传

 

明史讲义

 

明史目录

 

明史稿

 

明史多少字

 

明史可信度高吗

 

明史杨慎传翻译

 

明史石璞传翻译

 

明史是谁修的

 

明史案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明史在线阅读

 

明史秦良玉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列传

 

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明史是谁写的

 

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翻译

 

明史杨信传翻译

 

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