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欲行路万里
庄子上的印书作坊以前的主顾基本上是各路神仙和自家的蒙书,现在因为声名远播,已经开始印刷儒家五经和《史记》,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全部印成单行本,反正木刻字都比较大,印出来的书籍页数偏多,唐家书斋的管事跑来建议按照页数售卖。唐宽差点答应,后来被祖父笑着在脑袋上拍了一巴掌才作罢。
手上拿着新印制出来的书籍,新书散发着浓浓的墨香,“唐氏书坊”四个篆字端端正正的印在硬皮封面的左下角。
这个时代里求学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还不用先说家境,首先就是书籍,这会的书籍还是笨重的竹简。“汗牛充栋”、“学富五车”这些成语真的是说读书很多、拥有书很多的,以前唐宽的书房里就堆满了各种竹简,摩挲久了会把竹片上的墨汁摸没了,隔一段时间还得重新抄写。
读书人想要读书求知,首先就得有书才行,可这个时看到甚至拥有书籍时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士绅家的藏书那是四处寻找拜访并征得那些拥有书籍的士人大儒同意,再携带礼物上门誊抄,就这样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会拥有的。
说到学习,你光有竹简还不够啊,得先认字,拜蒙师;识字以后开始读书了,可怎么断句?怎么解读?“训诂名读,皆由口授”,求知习经还得先拜到名师门下,经由名师讲授才能更好的理解并阐述经文。
自从制作出雕版开始印书后,唐宽第一时间就把自己书房的竹简书册换成了线装书,房间里一下子就看起来空旷亮堂多了。第二个客户是祖父,他老人家觉得竹简拿在手上太累,纸书一本顶的上竹简一筐,闲下来时拿一卷书在手上,既轻松又惹人注目,很是在老友面前涨了面子。
唐宽搞出来的印书坊,抛开了传统的竹简和卷轴,直接上了大菜——线装书。不过这会还不敢把“印制”两个字弄上去,能瞒一天是一天,虽然迟早会有能人会从书籍的字里行间中发现端倪,但总比自己直接把印刷两个字动词弄在封面上提醒别人好吧。
目前还是用的雕版,没有马上去搞活字,反正前世历史上从隋朝的雕版到宋朝的活字印刷也经历了那么多年,不慌。不过活字印刷的研究工作倒是已经交给半山堂的学生了。
世交好友家收藏的竹简已经借阅抄写完了,祖父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就把校对书籍的活接了过去,说自己反正也在,正好做这事。再说交给下人校对他总是觉得不怎么放心,文章千古事,可不能出差错。
李宏志从蓉城也送回来一大车用一张张麻纸抄写的书籍,还被他的婢女柔娘细心的用针线缝成册子。据信中描述都是他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拜访大儒名士,挨家挨户登门求书辛苦誊抄下来的。不过看那些麻纸上不同风格的字迹,鬼才知道是他请别人去了什么地方才换回来的。
不过小李同学在信中也说了实话,书籍最多的地方在王世子学馆,第二多的才是官学。为了王世子的教育,学馆里的藏书十分丰富。但是自己的确没有耐心和精力去誊抄了,希望唐宽能够亲自到蓉城去看一看,有一些孤本主人家希望他本人去借阅,其实就是想当面交流,认识一下这位蜀中唐郎,正好王世子对他一直非常好奇,很想和他见面畅谈。
“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说的就是本朝向学之风,前蜀郡太守文翁还曾在蓉城建学官,对学官弟子优待擢用。以致郡民“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