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我已经尽量简略通俗了,汗!好象还是容易让非专业的朋友看晕了。
喜欢中国电影的朋友随便看一看吧!
不能算我原创,是很多材料组合起来的,大部分是我以前的笔记。)
******************************************
中国电影简史(一)1896-1930
电影正式诞生于1895年末,很快被当作一种“新奇的玩意”输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的电影放映。次年7月,美国电影放映商雍松来上海,在天华茶园等处放映电影。以后10年里,北京于1902年在前门打磨厂福寿堂放映《脚踏赛跑车》等短片;1903年,中国商人林祝三自欧美携带影片、放映机返国,在北京借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影片;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英国驻北京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影片在宫内放映,仅映3本,发电机发生炸裂,慈禧认为不祥,清宫内从此不准再映电影;但1906年起,电影放映在北京城内逐渐增多,如西单商场的文明茶园等场所(见彩图)。在香港,大约1904~1905年间,位于中环的云咸街建起第一家香港电影院──比照影画院。在上海,意大利商人.雷玛斯经营电影放映赢利颇丰,在1908年建起了一座可容250人的虹口大戏院,这是上海正式修建的第一座电影院,雷玛斯因放映电影发了财,从而吸引外国商人纷纷来上海争夺放映市场。
[转自铁血社区]
早期中国电影1900年,美、英等国都曾有电影摄影师在中国拍摄有关义和团运动的新闻镜头;1901年,美国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和法国百代电影公司曾派摄影师来北京等地拍摄短片;1907年,意大利人恩里科·劳罗除经营电影放映外,还在上海、北京等地拍摄新闻短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等。1905年,中国人也尝试拍摄了电影,主持人是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他购得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一架和若干胶片,由该馆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拍摄了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共3本,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此后,“丰泰”还拍过其他戏曲短片,如谭鑫培的《长坂坡》、俞菊笙的《青石山》及《艳阳楼》、俞振庭的《白水滩》及《金钱豹》等,这些戏曲片选拍的都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动作较多或富于表情的场面。
1912年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理依什尔和另一个美国人萨弗承办美国电影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次年开始拍摄影片,聘美化洋行广告部买办张石川为顾问;张石川约请郑正秋组织经营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工作,并于同年由郑正秋编剧,联合张石川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影片以讽嘲的笔触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片长4本,1913年9月底在上海首次放映。亚细亚影戏公司随后又由张石川导演了《活无常》、《五福临门》、《一夜不安》等20多部滑稽短片,参加拍摄的都是和新民公司订有合同的文明戏演员。同年,上海在声讨袁世凯时,亚细亚影戏公司还拍摄新闻片《上海战争》,纪录革命军攻打制造局和吴淞炮台情景。1913年,在香港主持人我镜剧社的黎民伟利用该剧社的文明戏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名义拍摄了短片《庄子试妻》,长片2本,是《蝴蝶梦》中的“扇坟”一段,由黎民伟自己编剧,并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扮演扇坟的使女一角,她是中国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演员(见彩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德国胶片来源断绝,亚细亚公司即告结束。张石川在1916年又与新剧家管海峰合作,自办幻仙影片公司,用进口美国胶片把当时在新舞台几经演出的文明新戏《黑籍冤魂》搬上银幕,内容揭『露』鸦片对人民的危害,扮演角『色』的大部分是文明戏演员。影片制成后,曾先后在上海及外地放映,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已有20年历史的出版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购得一批美国电影器材,在董事会张元济、夏瑞芳、鲍咸昌等支持下,于1917年试办电影制片业务,聘留美学生--绿@『色』#小¥说&网--久历史传统的中国艺术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喜爱。中国有着古老的文化,其中包括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这些内容是最适于用美术片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的。
建国以来,有27部美术片在国际上获奖40次,国际舆论认为,中国美术片已经形成了“中国动画学派”。例如动画片《大闹天宫》曾在44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放映,各国报纸评论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
由于迅速发展的电视比电影更能及时地报道新闻,新闻片不得不探索一些新的途径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新闻纪录片已经不能满足于单纯进行新闻报道的作用,必须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统地全面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对某一时期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要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新闻纪录片还注重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改变了过去新闻纪录片纪事不纪人,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它结合文献资料,表现了周总理光辉的一生,又表现了北京及至全国人民冲破“四人帮”的重重阻力在**广场和十里长安街哀送周总理灵车以及各地群众的悼念活动。
另一方面,纪录中国人民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奋起反击》,揭发经济犯罪、贪污浪费的《极大的浪费》、《触目惊心》以及纪录审判“四人帮”的《正义的审判》等,都给人以强烈的启迪和教育。而《美的旋律》、《美的心愿》、《莫让年华付水流》、《邻里情》、《老北京的叙说》、《我们所看到的日本》等,都力求真实、有较深的内涵、立意清新、以情动人、又有很强的艺术『性』、富有诗情画意,的确为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开拓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