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针对幽州的行动展开了,身在东莱郡的刘和对这些全然不知。
两月前,刘和乘坐唐靖宇打造的超级渔船顺利度过渤海,登上了东莱郡的土地,当然,虽然顺利抵达,但一路上的艰辛恐惧,让刘和发誓以后再也不坐渔船出海了。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试验,现在唐靖宇的渔船已经比普通的战船还要巨大,当刘和第一次见到时,还以为是一艘宝船。
长十一丈,宽两丈半,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两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中间住人,两头则是捕鱼、撒网的地方。
这哪还是一艘渔船,只要稍加改造就是彻彻底底的战船了,根据刘和的记忆,明朝时大名鼎鼎的福船长度也就是六十来米,也就是这艘渔船的两倍,天呐!
根据一路来的观察,这种船适合近海贸易,载人和载货量均是一流,船体宽大结实,百叶窗一样的木质船帆可以使用很多年不换。前进速度慢而稳,通常用来运载瓷器等易碎物品。最关键的是这种船的运输量,满载状态下足足可以装运两百吨货物。
也就是说这种船只不光可以改造成为战船,若有需要,更是能改造成运输舰。
心情大好的刘和在见到唐靖宇后,狠狠的夸奖了一顿,当场拿出一百贯钱作为赏赐交给他,至于其他打下手的船匠,每人都得到了几十贯钱作为奖励,这可比以往他们工作一年赚的都多啊。
除此外,刘和还许诺只要将运输舰造出来,便封他们做官,这个奖励一出口,对唐靖宇的震撼可是不小,当场便要再次给刘和下跪,还好被他拦住了,不然几十个船匠按着扶过来,也是个体力活啊。
总之,对于造船厂的成绩,刘和颇为满意。
赶到黄县后,从华歆和于禁口中,刘和得知这段时间东莱郡也在快速的发展着。
尤其是一场旱灾之后,因为东莱郡并没有普及种植马铃薯,所以这场灾害同样波及到了东莱各县,粮食大部减产,索性东莱离海较近,气候较为湿润,减产程度倒不是多么严重,即使有个别地方颗粒无收,也在华歆的提前准备下,赈灾、安抚工作,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而这场旱灾也给了东莱一个迅速腾飞的机会,那就是难民,从青州迁徙过来的无尽的难民。
因为唐靖宇的渔船(以后改称异型运输船)运输量大,从春季开始,每逢大海低潮期,便会有无数的粮食从辽东装船运往东莱,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还将一直进行着。
而这些粮食的用处只有一个,接收难民,只要有难民前来,就提供赈灾粮食,有多少接收多少,与幽州如出一辙,不同的就是东莱的边境线小,接收的难民不像幽州那样,每天都是数以万计。
饶是如此,经过三四个月不停的接收难民,现在东莱已经又增加了十几万的人口,让华歆每天都笑的合不拢嘴,但刘和知道,这种情况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