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子谕那儿回来后,叶安又去了易松那里,他的直觉告诉他,卫鞅绝对不是平庸之辈。尤其那锐厉的目光,给叶安带来的寒意,比起父亲叶承先,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不是文治之才,也可作为武治之将。而易松,必定对卫鞅有一定了解,不然也不会将其轻易引见给自己。
去了易松那里一趟后,叶安收获颇丰。
原来卫鞅果真如自己猜测的那般,是个不简单的人,只是性情孤傲,不愿周旋于官场,方作出此态。除此之外,经北定关一役,启国即便能免亡国之祸,亦无再兴之望了。其次,对于这样一个几近名存实亡的国家,的确也丝毫提不起兴趣。
但有一点似乎能动摇卫鞅那孤傲的心,那便是卫鞅的生父是启国人。
原来,在二十年前,启国因为害怕楚国来犯,于是答应楚王,让(启平王)公子乌以质子的身份前往楚国。而有一个叫庆臾的人,作为公子乌的心腹,自然要随公子乌一起赴楚。不过,令公子乌没想到的是,在质楚期间,庆臾居然喜欢上了一个楚人。
那天,公子乌从楚国王宫出来,就兴冲冲的跑告诉庆臾,告诉他自己通过楚太后那边的关系,终于可以返回启国了。自己为质七年,终于可以回到启国,继承启国的王位了。
然而,当他找到庆臾时,发现庆臾竟偷偷的在和一个楚女约会。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庆臾与那楚女都有孩子了,看样子应该也有几岁了,而他竟然毫不知情。这对于公子乌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耻辱,作为准世子的他,岂能忍受?
于是,公子乌当即将庆臾一家三口抓起来,并且将他们杀害。随后,公子乌害怕事情败露,引来楚国的不满,就连夜赶回了启国。
后来,楚王彻查庆臾一案,发现当年公子乌并未杀害庆臾一家,而是让庆臾更名为卫崖,并且买通里胥为其假造楚籍。因此,卫崖一家获罪入狱,并且以间人的罪名,判卫崖车裂之刑。而卫鞅正是卫崖之子,庆臾之案,他与母亲受到牵连。当楚吏前来抓人时,为保他逃出去,卫崖被抓,其母也被残忍杀害。
父母死后,卫鞅非常的悲痛,于是暗中潜回王城,将负责庆臾一案的楚国官员高裘,以及负责抓捕的衙役头目陈宣杀害。楚王大怒,封锁各个关口,并到处悬赏卫鞅人头。后来,卫鞅为易松所救,并且在易松的帮助下,悄悄逃往齐国。
这样看来,卫鞅其人,与楚国有大仇,这正是招纳卫鞅的最好的切入点。知道了这些内幕后,叶安的内心稍安,早早回去便睡下了。
第二天,大清早的,叶安便去了公子谕那儿,今天会见卫鞅的事,还是有必要让公子谕知道。自从北定关被破之后,谷城那边还没有传来任何消息,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似的。但是不知为何,叶安心里隐约有一种不详的预感。如果公子谕因此事心生芥蒂,那自己以后怎么和公子谕相处?
室内,叶安和公子谕对席而坐,沸腾的炉子,蒸腾着一种美妙的宁静。
“叶安,昨日我不该那样给你说话,我知道你也是为了启国……”这种宁静仅仅僵持了几刻钟,公子谕先说话了。
“公子,昔晋灵公请单父,单父也曾举止无礼,言行怠慢,而晋灵公依然任用他,后来晋国也渐渐强大,成为了可与楚魏相抗衡的国家。”叶安舀了一勺酒,添在公子谕的觞内,往自己的觞里也添了一勺,然后缓缓说道:“公子为安思滤,安感激不尽,然安计为国谋,又观卫鞅似有大能,不得不谏公子用之。”
“我也知道你是为我着想,可卫鞅就一平庸之辈,本公子要他何用?”公子谕平静的说道。
“公子请!”
卫鞅举酒敬了公子谕一觞,然后笑着问道:“公子可知庆臾?”
“此人乃先王之心腹,我岂会不知。”公子谕满饮一觞,然后略有疑惑的答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