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伯涵点点头,说道:“没有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在东亚我中国自古就被称作礼仪之邦。嗯,在座的诸位应该都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封建社会有所了解吧?”
记者们听到载伯涵的提问纷纷点头,见此情形,载伯涵继续说道:“在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了。”说到这里,底下不少记者都瞪大了眼睛,有的惊呼“这不可能”,有的感到不可思议地喊着“上帝啊”。
这时一名三十多岁的记者举起手来,载伯涵示意他可以提问。
“尊敬的亲王殿下,打断您一下,我是路透社的记者乔治·布朗,我毕业于剑桥大学,辅修的中世纪史。现在一般认为以877年版本的《克尔西敕令》为基础最终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而您说早在3000年前即公元前1000中国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这实在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您有什么事实依据吗?”
载伯涵明白,现在的欧洲已经不是马可波罗时代的欧洲了,现在的中国在欧洲人眼里就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突然听说中国有什么比欧洲先进还是上千年,基本上大多数欧洲人都是不相信的。
载伯涵结果张寿递过来的茶杯喝了一口润利润嗓子,然后说道:“或许很多人对此都感到难以置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中国自古以来政府就设立史官记录历史,此传统从未断绝。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在此之前的发生的事件只能知道大体时间,但对事件内容还是有比较详细的描述。据记载,大约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然后武王将自己的兄弟叔伯以及功臣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了一百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有义务随从周王作战,定期向周王交纳贡赋,诸侯的爵位和封地由嫡长子继承,继承必须得到周王批准。在诸侯国内部由诸侯自治,并可以继续分封更小的贵族。这位乔治·布朗先生,既然你是学历史的,那么你应该对本爵所描述的制度有所熟悉吧?”
乔治·布朗瞪大了眼睛:“Oh,MyGd!如您所说,这的确是封建制度,真的是太惊人了!”
载伯涵看了看下面一脸震惊的记者们,不由得会心一笑,然后继续说道:“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逐渐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封建礼仪,其中就包括平等两国的交聘之礼。在公元前221年,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建立后,中国与周边国家一直保持着宗藩关系,此种平等国家之间的礼仪自然也就不再使用。德中两国系平等关系,德皇亦希望以华礼觐见,本爵也愿意以此平等交往的古礼觐见。”
说到这里,载伯涵朝台下的张翼摆摆手,张翼连忙让两名通译站到舞台上载伯涵的左边,一左一右侧身对着台下的记者们。
这时载伯涵继续说道:“在中国有一种相见礼沿用已久,叫做揖礼,揖礼根据行礼的需要又可以分为天揖、土揖、时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宾主相见,当主人居东,聘使位于西面,聘使向主人以天揖行三揖礼,待礼毕,主人还礼。大家请看,这就是行礼的方式。”载伯涵伸出右手朝向台上的两名通译做请的姿势,底下的记者的目光也随着载伯涵的手势看向两人。
只见台上左边一人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然后俯身推手,双手缓缓高举齐额,俯身约60度,稍停起身,恢复立容。然后再次俯身推手,如此三次过后,才算礼成。而另一人也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在台上的两人行礼之时,底下的记者纷纷拍照,随着“噗噗”的声音,闪光灯闪得人都睁不开眼,整个屋里到处都是烟雾和难闻的气味。
“咳咳,这就是本爵所说的礼节,本爵愿意率众人以此礼觐见,为表示诚意,德皇受礼不还。当然,这并非原版交聘礼,完整的交聘之礼非常复杂,包括入境、迎接、礼品种类、入庙、会见、设宴、住宿、辞行等一整套复杂的礼节,这是本爵依照交聘之礼简化而来。”载伯涵忍住没用手扇走眼前的烟雾,咳嗽了两声接着讲解道。
这是载伯涵皱起了眉头,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原来载伯涵看见台下的沼渊聡一郎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躬身趴在他左侧一名欧美记者的身旁,两个人不知道说了什么,沼渊聡一郎抬眼看到载伯涵注意到他了,还利嘴朝载伯涵不怀好意的一笑。
果然,待沼渊聡一郎坐回自己的座位后,与他交谈的那名记者举起了手。载伯涵又皱了皱眉头还是示意他可以提问。
“亲王殿下,我是《伯尔尼晚报》的记者伯尔尼·格兰迪,您刚才的讲解和演示让我感到非常有趣,但据我所知贵国古代,哦不,甚至一直到现代为止比较正式的场合行礼时一般都是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站着拱手的礼节只是用在日常生活中,好像我们挥手打招呼一样,十分得随意,用这种礼节觐见德皇陛下又怎么能说是有诚意呢?您能解释一下吗?”
听了伯尔尼·格兰迪的问题,载伯涵瞬间感到有些头疼,若是东亚文明圈的人都知道揖礼虽然比不上跪拜大礼隆重,但也不是随随便便的打招呼,尤其是天揖。可是对于底下这群西洋人来说,他们能懂得什么?载伯涵朝沼渊聡一郎看去,之间他坐在椅子上笑得十分得意。
其他的记者听了伯尔尼·格兰迪的问题也都坐不住了,纷纷起身争相问道。
“亲王殿下,这是真的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