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由笔架山南北两峰延展合围而成的峡谷中,我们走停测量行出三十里后,峡谷渐由之前紧窄处数百米宽,扩展至近千米,两旁山岩峭壁高也有七百多米缓降到两百米不到,谷底却随之上抬,沼泽湿地不断变少,砾石平滩显见,这时只见远方左侧山脉开始向右转向,形成一道横阻,再与右侧延展山脉汇出一个右转豁口,我们直行土路上行愈加明显,又走出四里多后,我们登上右转横阻,在其顶端,望见山恋背后的全景,峡谷顺着山恋右转缩窄至百米不到,经豁口后,过S形弯,勾头向西北展延而去,再无回头。
在横阻山峦的坡顶,教授与鱼头协商在此停歇,队伍停下,教授让我们休息,独自完成此点测绘,随后他将自己厚大的笔记本摊开,递给了身旁组长让他看读,组长常如秋水的面色,渐渐现出惊讶,惊讶深凝接而化为惊喜,倏地,他抬头盯望教授。
我与鱼头在旁瞧望,全已按捺不往,都好奇凑上前去,只见笔记本打开处的左下角有一圈画,其中写到:笔架山峡谷处,适宜复原修建一座中型水库。
什么?这里?峡谷?建水库?看到这,我猛然一震。
这时已到中午一点,教授示意组长就地休息用餐,他正好为我们在此慢慢讲解水库构想,大家席地围坐,暧阳洒照,峡谷幽清,微风徐徐,远方水、植富氧气息不时被吹送而来,特别是经过上午辛苦攀行,此时休整,让我们彻底得以放松,更专心聆听教授讲说。
教授用食干粮后,娓娓道来:
水库这个想法,完全源于青花鲟鱼的意外发现,这个发现不亚于山橘子,同样让自己感到无比欣喜,在无意食用与有意研究过后,自己发现青花鲟鱼所含有的超高营养食用价值,这极大激发了我人工饲养的决心,在找到青花鲟鱼食源之后,成功解决了青花鲟生长慢、繁殖率低的一大难题,有力向前推进了人工饲养进程,然而接续出现的严苛生存环境要求,却是一道不易解决的最大难题。
青花鲟为淡水鱼,喜好深水,惧光惧声,平常爱在水深十米以下,三十米以上水域区间活动,对水质要求极高,这种环境条件,成为人工大面积养殖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驻村之后的我一直暗寻苦觅。想过深挖鱼塘,但死水循环,水质难控,且深挖成本过高,给村民生活带去的风险隐患极大;想过河域养殖,但四季水深变化不定,加之时有汛期,控制也极难,两者皆无法试行。
就在进退无路,彷徨无绪之时,我无意中看到村内古宅门板上木雕,木雕有猿、蝠、蚕、茧、鱼、湖、山等图案,其中古时那大鱼形貌与现在所见青花鲟十分相似,我当时心头一震,意识到青花鲟古时在此寻常存现,绝非河道、深潭那样细小隐秘,又联想到木雕湖泊,由此推想,鱼游湖水,古时此处必有一大的湖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