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支书低声“嗯”了一下,用手轻拍了额头,说道:“想起来了,是有这事,当时庹研究员也没过多介绍来人,只说是院里同事,帮忙研究这里土质成份,为今后当地发展农科项目提前做些准备工作。”
教授轻轻点点头,停了停继续道:到村后,庹磊便请假没再去隧道工地,而是带我在村中四处走访,围绕花茹种植各方面准备,进行了大量沟通,花茹项目我很熟悉,因为在省内其他村镇已有推广种植,反应良好,黄茧村这里,又确如庹磊设想,有着许多适合花茹种植的独特优势,如:这里规整、宽敞的村民屋舍、清新的空气、温润的盆地气候等,后期黄茧隧道一旦打通,进出运输难问题立马解决,项目便可全面铺开、推广与落地,那时,我胸中已然有数,只是内心犹疑斟酌,鉴于多个花茹新品种,今后在此到底推广哪个花茹品种更为适合,也更能给这里村民带去最大经济收益,所以当时我没有对项目完全确认,随着庹磊陪着我继续走访,我意外在此有了新的发现。
一是黄茧村村名的由来,让我得知古时这里曾有桑蚕养殖,蚕茧天然黄色极其珍贵必名声远播,当地以此为名,这倒是一种很好农户经济,只是不知后来为何没能传承下来,我多处走访,也寻不见任何养蚕织纺痕迹,甚是奇怪。
二是,我在黄茧村屋前院后看到了山橘子,这是一种当地特生橘树,我经过仔细辩识,确认它是一个新品种,一直没有为外界所发现、研究与记载,这次发现让我兴奋不已。w.knshu.c
我详细向庹磊问询,得知我所见到的山橘子为村民们自家散种,用于护院驱虫,在村子北面,有一大片这样的山橘子林,由于口感酸,难有销路,现为一家食品厂提供橘皮原料,经济效益微少,加之大山锁闭,更谈不上发展什么山橘产业,那几百亩的橘林,村委与工作组初步打算,黄茧隧道建成完,另辟发展新产业,如茶苗栽植。
我听到山橘园有数百亩,心中一跳,忙让庹磊带我过去查看,当嗅闻橘树异香,亲见橘园盛景,眼前的一切,让我兴奋不已,我激动在橘园中采摘了大量橘枝样本,随后,庹磊带我到青灵河边净洗,不想,我在河岸边远远望见对岸那片野生老山橘林,那一刻,我瞬间石化呆立无语。
庹磊后来告诉我,黄茧村山橘园,便是人工从老山橘林那边移栽繁殖而来的,当地人对三道山有种特殊敬畏,加之野生老山橘林所结橘果过酸,极难食用,所以老山橘林基本无人去往与打理。
隔天,庹磊弄到木船带我渡河,我俩寻到一条小路进入老山橘林探查,在那,我满眼见到的全是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橘树,那简直是我之前见所未见、知所未知的奇景,当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已眼中所见。我们一直往橘林内部探查,最后,我们发现了老山橘林里的树王,就是你们刚才见到的那六棵老山橘树,当时的我,震惊得浑身颤栗,体形如此巨大,树龄久远的橘树,估计世间除此绝无仅有,它可能就是这整片野生橘林的始祖与发源,就像那武夷山大红袍茶第一代母树一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