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五年太常刘焉目睹了灵帝期间政治不明,社稷危急,于是上书向汉灵帝建言。
刘焉,字君郎,江夏郡竟L县人,西汉鲁恭王的后裔,东汉章帝元和年间迁封竟陵,为宗族的旁出支脉。
刘焉年轻时在州郡为官,因宗室的身份被授职中郎,后来因为为老师司徒祝恬守丧而辞官。
退而移居阳城山研究学问、招授生徒,被举为贤良方正,后被征召至司徒府,历任过洛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等职,现任太常。
洛阳南宫,乃汉灵帝朝理政事居所。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
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是历代帝王必争之地。
像古代帝王,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
洛阳也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
公元前一六零零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
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
秦庄襄王元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汉王元年,项羽封申阳为HN王,居洛阳。
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
汉光武建武元年,光武帝刘秀推翻西汉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便是现在灵帝所居的洛阳城。
相比洛阳的历史悠久,洛阳的宫殿便没有西汉时长安宫殿的规模宏伟。
西汉皇家宫殿群有未央宫、长乐宫和建章宫,被史书称之“汉代三宫”。
未央宫,宫内的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阳殿、柏梁台、天禄阁、石渠阁等。
长乐宫由丞相萧何主持在秦兴乐宫基础上营修而成。
长乐宫内有十四所宫殿均坐北向南,其中前殿位于南面中部,前殿西侧有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永昌殿等,前殿北面有大夏殿、临华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广阳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长亭殿等。
建章宫是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建造的宫苑,规模比长乐宫巨大,不过可惜毁于西汉末年。
洛阳城内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而已,规模比其小了很多。
南宫殿内,刘焉对灵帝进言道。
“陛下,现任的刺史、太守都是行贿买官而来,他们到任后便开始盘剥百姓,而招致各地方众叛亲离”
“那爱卿以为如何”
汉灵帝问道。
“臣以为应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重臣去担任地方州牧,借以镇守安定天下”
汉灵帝并没一下子应许,只是推托道。
“爱卿的建言,朕以记下,待与其他大臣商议后在回复爱卿”
就这样刘焉这次建言就以无果而结束。
其实刘焉私下本打算欲求交阯牧的职位,以躲避祸乱的,当然前提要汉灵帝应许刘焉。
而刘焉的这点小心思让接下来的一个人劝说下而改变。
洛阳,太常府。
“太常大人,侍中董扶求见”
一名执事恭敬对着案首中年儒士道。
跪坐在木榻的刘焉诧异一下。
“茂安吗!请他进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