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公见说完这句话后,公冶雅不怒反笑:“好,我比袁公明差多少不去管它,今天先让你知道你比我差多少。”
公冶雅手中水剑一振,一分为二,每把剑都只有先前一半长度,俩把短剑双手持之,快步欺身而上,左手短剑直刺洛公见右肩。
剑长减半后,这一剑距洛公见距离较远,按说即使剑势使尽,也碰不到洛公见的肩膀。不过洛公见不敢怠慢,右手仍提剑自左向右先将其挡开。
俩剑辅一接触,只见公冶雅的左剑居然轻易的被横腰斩弯,而且弯曲度越来越大;不过洛公见只觉如击败絮,轻飘飘的不着力,心中已知不妥,忙欲撤剑。
但已弯曲的剑尖突然加速,弯了整整一圈后直接锁死洛公见的水剑,同时公冶雅右手中的短剑凭空涨长俩尺,直刺其左胸而去,这正是小雅的第四式“隰桑得见”。
这一击犀利莫测,仿佛得见意中人的那一刹那直击心灵的触动。剑上所涨的俩尺并非水剑形状变化,而是公冶雅催动自身真元附于剑上,并化气而出,就是常说的剑气。
能否自如的使用剑气是内力是否正式迈入真元境的标志,虽然炼气凝元阶段也可以使用剑气,但是真元不稳,损耗极大,轻易不太会动用,进入真元境之后则无此碍。
洛公见右手中的水剑被钳制的死死的,半边身子被控,能辗转腾挪的空间极小,如若此时弃剑,接下来很可能马上会陷入更大的劣势中,但不弃剑的话,可能会成死局。
洛公见心中念头急转,迅速下了决定。只见洛公见先将右手之剑自被钳制之处自行断开,而且断剑直接化为一块俩人大小的水镜,挡在二人之间。同时洛公见身形向右急纵,想要避开公冶雅直刺左胸的一剑。
水镜虽为墨色,但形状放大后,变得薄而透明,隔着水镜,俩人仍能看清彼此的动作。公冶雅这一剑继续锁定洛公明,剑芒突又再暴涨一尺,追击而去。
挡在中间的水镜被公冶雅饱蕴真元的剑气洞穿而过,没有起到一点阻挡的效果,而且整个水镜瞬间布满裂纹,几欲破碎。水镜之后的洛公见,似是没想到对方的剑气再涨一尺,避无所避,被一剑穿胸!
木刀门下的几位师兄妹不禁大惊失色,忙提刀赶上前去救人。
不过还未动身,突然看到在水镜左方又跳出来一个洛公见,右肩衣服似被剑气撕开,但人无大碍;几人愣在当地,就看水镜左边、水镜后面两个洛公见发呆。
水镜左方的洛无见将碎裂的水镜收入手中,水镜后面被一剑贯胸的洛公见则消失无踪。
原来洛公见在水剑化镜之时,施展了恒山派若水剑法的第三式,“镜花水月”。
水镜之后的洛公见其实是真气催动清水所幻化成的人影,并催动人影假装向右闪躲,真身则是反向从左边避开攻击,一剑之后水澄镜朗,花月宛然。
公冶雅此剑仍未建功,但心下叹服。俩年前同袁公明交手时,也见其使过此招,但和今日洛公见所使的方式差异极大,一式镜花水月还可有多种妙用,真是变化无穷。
公冶雅没想到洛公见如此难缠,对自己来说这一战打的有些鸡肋。
本身公冶雅也是趁着近期鸡鸣山的生意比较稳定,过往的商户都很配合交通行费,自己才有空余时间到冀州转一转,主要维护下一些秘密渠道关系,顺便抽个空找些姑娘们谈谈诗和远方,但没想到现在抓淫贼的人手配置都这么高了。
区区一个小女子对公冶雅来说也根本无所谓,没必要因此同恒山派结仇,而且因为袁公明的关系,公冶雅同恒山派不仅无仇怨,反而算有旧。如果不是前面几次洛公见故意激怒公冶雅,他也已早就转身离开了。
虽然知道洛公见以单挑的方式是想硬激自己留下,但是公冶雅的自负和好奇也驱使着他应战,想看看洛公见究竟埋伏什么杀手锏。
果然,在和洛公见刚一交手时,公冶雅马上就有种被人死盯住的感觉。同洛公见交手期间公冶雅也不敢全力施为,一直留有余力在关注现场周边,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出任何端倪,不过天地中的水元素之力似乎隐隐在向后院聚拢,不过不太明显。
战到此刻,再打下去自已虽不会输,但是估计也比较难速胜。抛开隐藏的未知威胁不说,旁边毕竟还有几个木刀门弟子,虽不至于构成太大威胁,但是也不容轻辱。再加上如果对方已经私下里喊师门帮手在赶过来的话,那自己就真傻了,标准的赔了姑娘又折了自己。
沉吟了一下,公冶雅还是准备再使出自己绝学小雅剑招的最后一式,让对方明白不是谁都能轻易激怒和算计自己的,同时,也想通过这一式再逼一逼隐藏在后的那个神秘人。
当然,不管这一剑的结果如何,公冶雅都会结束这场鸡肋无聊的对战,迅速离开此地,免再生波折。
公冶雅先将俩柄短水剑重新并为一体,洛公见手中所持的水剑先前断了一截,此时稍微拉开一些同公冶雅的距离,然后从自身竹筒中补充了一些水,仍恢复到三尺长短左右。
水系武者所用水剑的清水,并非随意什么水都可以,一般会挑选山泉、积雪所化之水、地下水或是河湖中的清澈流水,再以自身真气或者真元炼育一段时间而成。主要是剔除杂质,确保真气在水剑中的驱使效率。所以竹筒中一般会预留少许炼育后的清水以作备用,就是应对这种对战之时水剑断裂或水分遗失的情况。
公冶雅接下来正准备动手,不过这次洛公见抢先出手了。
使出的是流水剑法的第二式“惊涛骇浪”,洛公见全力催动内力真元,手中水剑之上的剑气暴涨,剑气也几近三尺长短,气势如潮,直冲公冶雅而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