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嵘坐在富丽堂皇的会议室里。
与会嘉宾有:国际足联和国际奥委会的体育界大佬;欧足联、英足总的负责人;来自亚足联、非足联、中北美和加勒比地区足联、南美洲足联、大洋洲足联的见证官;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的吃瓜群众……
体育类大学综合排名N1.拉夫堡大学,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迪肯大学,昆士兰大学,科隆体育大学,魔体大,燕体大……的教授们……
足坛家喻户晓的足球名帅……
大家在商议组建一个类似博鳌经济论坛和TED演讲的交流平台。
论坛的主题:体育sprts,健康helth,娱乐entertinent,生活life,简称SHEI。
定期邀请体育界专业人士开展讲座,分享知识,探讨运动与健康,足球之于生活的关系,甚至为名帅,足球明星开展辟谣专场,洗白专场,吐槽专场都可以。
足球从诞生开始,就与足球流氓,贫民窟,小混混,情绪发泄等词汇捆绑在一起,即便在欧美,足球明星,在常人眼里也就是一个没素质的暴发户。
球场内只能展现一名运动员的性格,球场外媒体都喜欢追逐球星的丑闻,“那些人”和媒体加深了这种刻板印象,使一些明星身上的闪光点被隐藏起来,他们希望球星是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而不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阿森纳球迷尼克·霍恩比的《极度狂热》能风靡欧洲,出版社给这本畅销书造了个卖点:瞧瞧,剑桥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是一名球迷。
在东亚,足球的阶级属性不明显,热爱这项运动的很多是中产阶级,有稳定的收入和一定休闲生活。
但在欧洲,足球一直和底层劳工捆绑在一起。
那些宣称自己是球迷的上流人士,很多都是伪球迷, ww.uknshu. 他们之所以自称自己是某队球迷,可能是政治或者商业利益需要,不希望自己变得太另类。
很多政客和商人就是靠一份3分钟简报了解每周足球,然后闹出了很多足球笑话,球迷们嘲笑他们,对啊,那些人假装热爱足球,目的如此纯粹。
欧美的校园文化里非常看重社交能力和运动天赋,这导致中小学那些性格内向,体育不够优异的学生很容易受欺负,但讽刺的是,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但打开了一扇窗,这些人往往文化课成绩比较好,就是所谓的书呆子。
在欧美,校园暴力根深蒂固,书呆子往往从小过得很不幸,但同样他们敏感早熟,很清楚自己需要通过学习脱离社群。
于是这批书呆子上完大学后,踏入了金融、科技等领域,成为了精英,他们对于同年的某些遭遇完全不能释怀。
相较而言,中国的尚学氛围是真得不错,尤其是中小学的老师,认真负责,师德没的说,可能一个人只有真正进入社会后,才能感受到那些打你骂你的老师是真的爱你,那些性情温和,不爱管事的老师才是真的冷漠。
书呆子成为了社会精英,施展校园暴力的人变成了啃老族,混混,底层人。
文体双修的那群人是含着金汤匙长大了,不需要对比。
尤其在英国,有一群人对足球是反感的,有童年记忆作祟,他们更喜欢其他运动,比如高尔夫,射箭,马术,熬鹰……
消除足球刻板印象,让更多人拥抱这项运动,这是发展足球的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