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写完扫盲有关内容,揉了揉酸痛的眼睛。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这四大项属于非生产性支出,需要耗费根据地的人力物力。
但是根据地发展科教文也有其必要性。
或者说根据地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开始重视科教文卫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教育是科学技术这种“第一生产力”的源泉和基础。
3、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与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所以王凯考虑完教育方面的事情,接下来要考虑的就应该是卫生事业。
三、在各村培养“赤脚医生”,在各县设立一级医院。
王凯从系统里购买了1969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研究所等编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
1965年6月26日,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最高长官汇报工作。
当时,中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
随后,国家组织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的高级专家们编纂此书。
他们第一次从基层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基层医疗条件,化高深复杂为精简明了,用最浅显的语言,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普及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这本书不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
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务求实效,成为普及大众医学教育成功的案例。
《赤脚医生手册》出版后风靡全国,这本书做到了只要你能识字,就能做个赤脚医生,对于当时99%的各种常见病都做到能迅速诊断和按书治疗。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
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
在长达30年的岁月里,《赤脚医生手册》不仅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为解决几亿人的医疗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一直是所有兔子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
它的发行量仅次于《屠龙术全集》。
后来《赤脚医生手册》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先后被翻译的文字达50多种,在全世界发行。
时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等全民扫盲运动开展到一定程度,广大的基层群众能阅读简单的书籍,他们就可以自行学习下发的《赤脚医生手册》。
这样老百姓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自行处理。
遇到不能自己处理的危重病情,也可以为送院治疗留出足够的救治时间。
最终要在基层达到“养得起、用得动、留得住”的目的。
养得起,赤脚医生首先是农民,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靠生产队的工分生活,所以养得起。
用得动,赤脚医生就生活在村民中间,可以随叫随到,不分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加上良好的人脉关系,因而用得动。
留得住,赤脚医生户口在村里,家眷在村里,社会关系在村里,不会像巡回医疗队那样来去匆匆,是留得住的医生。
解决了根据地下辖各村群众的基础医疗问题,也需要建设更高级的医院。
后世对医院按照功能、任务、设施条件、技术建设、医疗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的综合水平,将其分成了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一级甲等、一级乙等三级六等。
现在根据地条件有限,暂时先在各县设立一级医院,将病床数控制在一百张以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