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马海洋恍然大悟的神色,苏木有些狐疑,不禁问道:“怎么现在又这么肯定了?”
“因为刚才听到已关机,我想起来一个细节。”也许是方才受到了警察的鼓励,马海洋这会儿明显更加放松,细细回忆道,“那天确认女朋友没事后……对……有那么一瞬间,我怀疑对方是恶作剧。我当时想,要是打过去、对方接了的话,非把他臭骂一顿不可。第一次没接通,提示我对方正在通话,我才会紧接着打第二个。”
马海洋左右瞧了瞧两位警察,唯恐自己没有表述明白,又进一步补充:“我的意思是,第一次要是提示对方已关机了的话,我就不会再拨过去了,所以我现在确定提示音就是对方正在通话中。而且……对……在那之前也是,我着急想问清楚女朋友在哪个分院,要是对方一开始就说已关机,我会第一时间想到给女友打过去的,那样也就不会连续给这个陌生号码打那么多次。”
他的这番话条理清晰,听上去有几分道理,苏木一字不落地记在了本子上。
等马海洋说完,叶队拍了拍他的肩膀,给他递了支烟,说话的语气也缓和了许多:“我没别的意思啊,小兄弟,我们就是随便聊聊。那通把你支走的电话,你觉得除了可能是恶作剧以外,没感觉出有什么不对劲吗?尤其在你回到机场,知道坠机了以后?”
马海洋抽了口烟,这还是他生平第一次抽烟,被呛得直咳嗽,缓了好一阵子,才小声嗫嚅道:“说实话,当得知我和师父维护的那架直升机坠毁,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事故原因,我……我担心是因为维修出了什么差错,毕竟民航史上不少空难都是因为维修原因造成的。这些天我都是在害怕、紧张,甚至是恐惧中度过,简直度日如年。所以我……我根本就不想再去琢磨那通电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更不想知道对方到底是谁。”
说到此处,马海洋眉头紧蹙,顿了顿,继续道:“要是你们非得让我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那我选择相信这就是巧合,就是小概率事件。对,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
马海洋连连强调“小概率事件”。说完,他把香烟递到嘴边,狠狠地吸了几口,紧接着又剧烈地咳嗽起来。
“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等瘦高的年轻人咳嗽平息,叶文强问道。
“对,我……我说的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怎么说?”叶文强疑惑地瞧着马海洋。
“民航机务维修人员考试有一门课,叫《人为因素》,我也是在那里面学到的,意思就是……”马海洋稍稍想了想,解释道,“简单说,就是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但在多次重复试验中就会必然发生……今年年初我还是和孙晓刚一起去考的《人为因素》,我和他同一年来天亿上班、又同住一间单位宿舍,没想到他……”
说着说着,马海洋脸上的忧郁陡然间又加深了几分,眼中似有泪光闪烁。
苏木先前提出了一个略显草率的问题——“6月28日下午四点,本来是你要上直升机的,怎么临时换成了孙晓刚?”针对这个问题,询问至此,苏木已经理清楚了两点,目前仅剩下最后一处疑问——顶替马海洋的,为什么不是其他什么人,而偏偏要是孙晓刚。
与童瑶关心下午四点整这一时间细节一样,苏木也想通过这个问题搞清楚罪犯真正的谋杀目标。
坠毁的直升机上一共有四个人,凶手的目标究竟是谁,现在仍一无所知。
如果凶手目标就是孙晓刚或者包括孙晓刚的话,那他就必须确认一点:把马海洋支走后,换上去的一定会是孙晓刚。或者更直接的,是当时有人刻意让孙晓刚登机,如果是这样,那这个人就十分可疑。
但这一假设反过来却不成立,如果不管怎样换上去的都会是孙晓刚的话,那并不能说明凶手目标就一定是他,因为孙晓刚的出现只能说是一种必然。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这是苏木最希望看到的,那就是如果凶手无法确定一定会是孙晓刚顶替的话,那孙晓刚就不可能是凶手的谋杀目标。毕竟,孙晓刚的出现只能说是一种偶然。
心中正琢磨着这些,苏木从马海洋口中听到了“孙晓刚”这三个字,于是顺势问道:“那按照当时的情况,一定会是孙晓刚顶替你吗?”
“这个……这个我觉得你们应该去问石总。”马海洋神色有些迟疑,显然是有话藏着掖着,“当时我急着去看女友,离开机场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机务上的事情都归石总管,你们去问他,比较……比较好。”
“你不要有太多顾虑。”叶文强又伸出手拍拍他的肩膀,“之所以找你单独谈话,就是因为今天我们之间说的内容都会严格保密,我们不会跟任何人透露半个字,你不要有心理负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