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渊一行十二人准备妥当后便从勃海启程前往辽西。
这十二人都是陆渊托颜良从他所辖部队中挑选出来的,个个身材魁梧,且都有一身不错的身手。
袁绍本打算拨付给陆渊一支三千人的队伍,让这些人护送陆渊前往辽西,但是陆渊怕人多事杂,这么多人,目标反倒太大,容易招来其他阵营的注意,一旦与其他敌对势力相遇,反倒麻烦了。
所以陆渊推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带兵机会,以他现在的经验还不足以统率如此人数的军队,这一点陆渊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陆渊行前还特地让随军铁匠为他打制了一把亮银枪,因为这一行众人都配有坐骑,如途中突遇战况,短兵器在马上实在没有优势,但陆渊也没有忘记把颜良送给他的那把寒铁短刀带在身边。
-------------------
陆渊此行前往的辽西地区与现在的辽西从地理位置还是有较大出入的。
公孙瓒目前正驻守在辽西地区的右北平郡。
公孙瓒,陆渊对其多少有些了解。据史料记载:其表字伯珪,出身贵族,但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由于其长相俊朗,机智善辩。很得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其逐步作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做战勇猛,在边疆享有威名。
陆渊与随从十几人扮成商旅模样,如做军人打扮恐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为此去右北平郡,要途经幽州境内的涿郡、广阳郡、渔阳郡等郡所,这里面势力范围错综复杂,幽州牧虽为刘虞,但他的势力也并没有扩至幽州全境。
众人这一日行到渔阳郡境内,连日来旅途辛苦,也没顾得上多休息,走到这里,已是人疲马乏。看到大家劳累的样子,陆渊也感到心力疲惫。
就算以前曾是吊丝的自己,也没有吃得这样的苦,即使是连续一两个月出差在外,但好在有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可现在这尼玛纯粹是靠着四只马脚在支撑着,虽然不用自己的脚,但是连续在马背上骑了大半个月,这般颠簸对陆渊来说可真是一种莫大的折磨。他心里这时又把许攸的老母问候了一遍。
陆渊看了看天色,对众人道:“兄弟们今天就行进到这里吧,虽说天色还早,但连日驱赶奔波,大家也都很是辛苦,我们在附近寻个村落,弄点吃的,再借宿一晚,明早再启程。”
众人也巴不得陆渊开口喊停,因此陆渊一开口,大家便都同意了。
这渔阳郡的位置相当于现在临近北京市的东部地区,离右北平郡紧紧相连。
但众人寻了许久,也不见村落,甚至连个人影都没看到。没办法,陆渊指着前面的一个山头对众人道:“没办法,既然寻不着村落,看来我等今只能在山脚下简单休整下了,各位意下如何。”
“但凭大人吩咐。”众人道。
“那好,就这么定了”陆渊叫来一个机警的随从,让他先去那个山头附近侦查一番,此时大家都很疲劳,精神也不集中,万一突发情况,那就糟了。看来陆渊为这次出行已做了充分的功课,他知道但凡乱世,在这荒山野岭之中出现山贼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众人还没等走到山脚,就见刚才派出侦察的随从突然急匆匆的折了回来,左臂已经被一支羽箭射中,鲜血染红了左半身,随从气喘吁吁的咬着牙道:“大人,前方山脚密林果真有情况,我刚到林里就发现里面埋伏着一小队人马,幸亏躲的及时,这支暗箭才没有射中要害,我拼死冲了出来。但实不知对方到底是什么人。不过我看到这些人都头戴黄巾。”
陆渊及众人皆大惊,这一路上众人低调行事,快马加鞭只为尽快到达辽西,所以一路上并没遇到什么阻碍。这都已快到辽西,竟然在这里出现情况。头戴黄巾者,这分明不是就黄巾军吗!
这黄巾军本是巨鹿人张角所领导的大规模抗暴军队,于甲子年184年产生暴动,此黄巾之乱规模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暴乱之一,由于暴民头裹黄巾,故作黄巾军,但引发的暴乱不到一年就基本被东汉王朝所平定,但此后的十几年中各地时有黄巾余党继续与东汉朝廷继续对抗。想不到在这里竟然也有黄巾余党。
陆渊看了看众人,心道:“我等才十几个人,对方隐在林中,不明情况,估计人数上是少不了,此路是前往辽西的必经之路,如果过不去这个山头,想到辽西就免谈了。这可怎么办是好。”
众人心里也是七上八下,虽然这十几人都是颜良手下的精壮之士,身手也了得,但对方要是百十号人在里面守着,直接闯进去的话,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穿越来此,这应该是我遇到的第二次大危机,第一次即是在洛阳与颜良的交手。如何决断我真得好好想想,哎,早知道动身前再多看几眼孙子兵法好了。”陆渊不禁有些悔意。
陆渊在回到勃海后,曾专门托人搞到了一套孙子兵法抄本,此时的孙子兵法并无注释本,而且全都是抄在竹简之上,所以光竹简数量几乎能装下个手推车,陆渊大学时期曾读过住注释后的孙子兵法,但那时也仅是兴趣所在。但现在身处乱世,时时都会有战争发生,自己如能精通此兵法,就不愁临阵发慌了。
想法虽好,但这时的兵法上并没有注释,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再加上竹简看起来也很是费劲,所以陆渊后来一偷懒,此事也就不了了之,竹简也早已被他仍在书房的墙角,现在想想,没准竹简早都已经发霉腐烂了。
“唉!”想到此处,陆渊不禁叹了一口气。这一叹不要紧,众随从确还以为陆渊已无记可施,主将都如此,让他们这些随从如何是好。众人忙向陆渊进言道:“大人,您看我们是否折返回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