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看过后,如方便的话,请顺手做个收藏,鼠标在此拜谢!
---------------------------
陆渊谢过,道:“主公可知孙坚为何要从洛阳退兵?”。
袁绍心想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但还是答道:“这个问题应该是显而易见,我派周昂去攻他的阳城,而自己率部进攻洛阳,令他腹背受敌,他不得已而退之。”
“这确实是导致孙坚回撤的主要原因,但孙坚放弃洛阳其实还另有隐情。”
“哦?那你说来听听。”
“以孙坚的实力,即使阳城被夺,但阻挡我部攻击,守住洛阳并非没有可能。但孙坚却没有这么做。我想这里面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此。洛阳自东周时起始作帝都,至今已近千年,今虽已破败,董卓又挟帝迁往长安,但帝都之名号犹存,若主公此时驻守洛阳,就犹如捧着一块炙手山芋,目前各路诸侯虽逢主公为讨董盟主,但这个联盟根本就无团结一致的决心,各诸侯其实都心怀鬼胎,都趁此机会抢占地盘扩充势力,主公攻打孙坚想必也是出于此目的吧。”
袁绍被陆渊这么一说,不禁有些微怒,但陆渊确实说到了袁绍的最初攻打孙坚的动机,并且问题分析的很透彻,袁绍很想知道陆渊的想法,所以不便动怒,板着脸道:“继续说下去!”
“是,其实我是比较赞同孔璋的见解。主公如继续驻守于此,必然会走孙坚的老路。因为洛阳地理位置及其重要,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北邻长安,南接荆州,东连徐州、兖州,北毗冀州、并州。天下十三州,洛阳处于中原核心地带,各路诸侯都虎视眈眈,主公如驻守于此,等于将自己置于火中炙烤,非但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实力会在与各路人马的僵持中不断损耗,而旁人却因此而获益。此乃下策!”
“何为中策?”袁绍急问道,陆渊的分析头头是道,让人无法辩驳。
“主公目前虽为勃海太守,但无论从威望、资历、战功方面均远超于冀州牧韩馥,韩馥此人才干平庸且生性懦弱,主公取而代之乃实至名归。加之冀州兼具较为明显地理优势,远离中原战火,主公可以将冀州此作为进一步扩展势力的根据地,待时机成熟,东并青州,西伐并州,并对幽州成夹击之势,如策略制定得当,幽州早晚也是囊中之物。到时主公总督幽青并冀四州,进可出兵讨逆,挟天子以令诸侯;退可关门打狗,雄霸一方。此为中策。”
“哼,你说得到容易,但真要实施起来想必不是你在这里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了的吧。”有部将对陆渊的这个想法不以为然,以为陆渊只是信口开河,而且对于这个刚加入袁绍阵营的“暴发户”并不买账,故在下面屡屡发难,有意使陆渊难堪。
“计划与执行之间永远都不是并驾齐驱的马车,两者之间肯定会存在偏差,但是我们可以随时调整,随时纠偏。我这里有九个字献于主公,如能照之执行,完成上述目标并非难事。”
“哪九个字呢?”袁绍问道。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陆渊缓缓的说了出来。
其实陆渊所说的这九个字出于元末明初战略家朱升之口。
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打下现在的南京后采纳了当时战略家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即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徐图缓进、步步为营,这为他日后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终于由一个穷困潦倒的和尚变成了威加海内的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陆渊毕竟学史出身,中国两千年的朝代兴衰史他还是小有研究的,况且他的历史学识要超过这个年代的所有人。因此,他根据目前的局势,借用了朱升的这句“九字真言”。
众人还想继续追问陆渊这九个字的具体所指,却见袁绍以手拄颌,对陆渊刚才所说似乎有所思,忽然见他眼睛一亮,随即向众人说到:“天色不早了,你们先退下吧,孔璋与博远请留下来,我与你们有事要谈。”
原来袁绍不愧是当今豪杰,一点即透。他退下左右,而独留陈琳及陆渊,也是为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