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族世家们本身又不缺钱,赚得钱又花不光,还怕被恶人盯上,他们只能把钱藏起来,需要用的时候在取出来,不需要用的时候,就当给子孙留一笔资产了。
这样一来,国家无法回收货币,使得流通在市场上的铜钱越来越少,而铜的数量又是固定的。
国家没有更多的铜继续铸造货币,这就限制了商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唐朝时期,国家的铜币大都被世家给藏了起来,市面的上铜币越来越少,百姓没有货币,只能以物易物,
以物易物就太不方便了,使得原本繁荣的商业出现了倒退的情况。
执政者无奈之下,只得颁布让布匹与铜钱共同作为货币,并流通于市场的政策,这才暂时稳定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铜钱容易磨损,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通的铜钱重量会越来越小,重量越小,价值就越小,最后成了劣币。
纸币不能贸然发行,但是若只是单一发行铜币弊端又太多,
孙亮思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用盐票和铜币共同发行的办法了。
首先币制改革是肯定要改革的,但是重新铸造汉武帝的五铢钱,肯定不可取,因为孙亮的铜不够用,
况且若是铸造了五铢钱,那现在流通于市面的大泉钱怎么办?
大泉钱和五铢钱的含铜比是100比1,若是全面禁止大泉钱流通,那么政府又一次失信于民,孙亮在想在铸币上有所作为就很难了。
如果不全面禁止,让大泉钱继续流通,那么孙亮将用五铢钱去兑换大泉钱,相当于拿100块钱兑换1块钱,那孙亮不亏死了,到时候,不要魏国来进攻,吴国就会因为财政问题而亡国。
所以在铸造新的铜币之前,得想好大泉钱这事该怎么解决。
好在孙权死之前的前几年已经发现了大泉钱的弊端,并且不再铸造大泉钱,孙权晚年的几年来一直在回收大泉钱,到了孙亮这个时期,吴国市面上的大泉钱流通的已经不多了。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孙峻掌权后很快又重新铸造大泉钱,导致原本有些恢复的吴国经济,又被孙峻送入寒冬。
现在孙亮来了,当然不会让大泉钱继续铸造,不但不会铸造还会加速回收,并且溶解,铸造新币。
这一次,孙亮准备铸造的铜币的含铜量为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的五分之一,但是币值面额与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相等。
换句话说,孙亮打算拿1块钱当5块钱用。
那这样的话,跟三国的执政者的玩法不是一样了吗?仅仅缩小了面值而已。
其实不然,孙亮是准备将食盐与货币进行绑定的,换句话说,你拿着孙亮发行的货币,虽然只有一块钱的铜,却可以换到五块钱的盐。
这个货币的背后,是以盐为主,其他物资为辅的本位货币。
它的价值已经不是含铜多少的问题了,而是政府承诺兑换多少物资的问题。
在换句话说,它就是一种信用货币。
无论它含铜多少,只要你拿着它就可以找政府兑换相等面额的物资。
就跟后世的纸币一样,一张纸能值几个钱?
但是政府把它印成了货币,上面的面额是多少,那么它就值多少钱,你拿着它就可以换到等值的物品。
铸造货币还要防止伪造和私自铸钱的行为。
现在吴国的工匠都是专门成立户籍的,统一被官府安置管理,他们世代为工匠,父传子,子传孙。
这就导致市场上的工匠比较少,减少了私铸钱币的行为,除了这些,孙亮应该根据汉武帝时期铸造钱币的方法来减少仿造货币的行为,
首先统一由中央制造,设立相应的工艺标准与检查机制,对于钱的成色,重量进行严格的把控。
并且向百姓宣传和普及识别铜币真伪的方法。
孙亮的想法是,缩小将要制造铜币的面值,铜币只作小额交易使用,和后世的一毛钱,五毛钱的概念差不多,也就是说铜币只用作于零钱。
而大面额的钱则用盐票来代替。
说白了,就是以盐为基础,印盐票当钱用。
盐票上面印有固定的含盐量,百姓可以以孙亮发布的平准价来计算盐票的面值。
拿着盐票就可以到官府兑换相等量的食盐,而且不但可以兑换食盐,还可以根据其价值兑换其他的生活物资。
当然也是以平准价来兑换。
这样时间长了,盐票就被百姓利用起来,成了真实的货币。
大额交易时不需要带很多的铜币,只需要拿着大额的盐票交易就可以了。
发行盐票,则需要从造纸术,印刷术,盐票防伪等等方面入手。
而造纸术和印刷术孙亮以前是根本不了解的,但是孙亮喜欢看历史小说啊,每个穿越的历史小说上面都会提到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应用。
所以这一点也不是难题,孙亮可以很快做到。
而且孙亮还可以垄断造纸术,纸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品,一旦大批量的生产,成本必然降低,竹简将会很快被淘汰。
纸张也必然大卖,光是用于公文和印书,孙亮就能赚到一笔。
孙亮垄断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可以设立皇家禁苑,和造粪肥一样保护起来,这样一来,民间没有印刷的技术,就很难仿造盐票。
当然,这样还远远不够,还要有防伪技术。
防伪技术其实也非常的简单,
想想抗战时期先烈是如何造纸币的,照着学就可以了。
那时的先烈们为了稳定后方金融市场的混乱,突发奇想的把一定量的羊毛放入纸张之中,这样既可以透视鉴别,又可以撕开火燎,通过羊毛的臭味来辨别真伪,这样就解决了防伪的问题。
但是发行纸币,对纸币本身要求也比较高,硬度必须要强,纸张还不能太厚,先烈们搜集各种草鞋,麻绳,等等一切可以用于造纸的的原材料。
通过了上百次的实验,才将合理的制造方法和比例给琢磨出来。那时的先烈们对于造纸也是一穷二白,一窍不通。
孙亮也一样,纸张可以通过实验来获得,反正原材料多的是,实验一百次不行,就实验一千次,必须要把合格的纸张造出来。
防伪和纸张以及铜币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接下来就是利润的问题了,虽然发行货币可以稳定国家的经济,但是国家不挣钱可不行啊。
现在孙亮是准备实行晒盐法的,还是准备大量晒盐的,这样一来盐的生产量就增加了,而吴国的人口没有增加,对盐的需求也没有增加,
这就会导致食盐大幅的降价,从人力成本来算,孙亮不但没有赚钱反而亏钱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