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安岳卧佛院游记
地处四川中部地区的安岳县,位于成都至重庆的古道上,在古代称作普州。安岳的重要石窟地点有卧佛院、玄妙观、三堆寺、朝阳洞、三仙洞、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毗卢洞、敬山寺、孔雀洞、净慧岩、大佛寺、安堂寺、大月寺、塔坡、佛慧洞等等。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自然要首推卧佛院。
卧佛院,坐落在县城以北25公里的通贤区八庙乡的卧佛村,位于安岳、遂宁和乐至三县的交界地
在通贤镇坐上了一辆小巴,这是一辆镇到村的交通车,呵呵,车破人挤。一个多小时的路途是上的人多,下的人少。都是去八庙乡赶集的人。有扎彩花围裙戴毛线帽子扎两个小辫子的四川当地老婆婆,有背竹篓的小媳妇、小姑娘,有穿着时髦背着髦小包的小伙、小姑娘,坐我身边的是一个外出三年打工,今天回家的打工妹--------路边水里成群的鸭子,绿竹,菊花,油菜。车到了八庙乡,嗬,人挤人满满的,听不懂的奇特的叫卖声,看不明白的的蔬菜,没有见过的水果,呵呵,真热闹。我下了车背起背包挤进了人群中-----。
穿过集市有一个十字路口,问了一下路,语言听不太准确,意思是到卧佛院还有很远的路,不通车,而且路不好走。
按老乡指的方向,向右拐沿着一条小路向前走去。走了有2、3公里路的样子,是一个寛寛的大河。
跟着两个老乡找到了一个小小的渡口,一个大姐船工,40岁左右,划着单浆船把我们送到河的对岸,一人5角钱,我给了她一元,她也没有找给我,呵呵。
爬上岸那两个老乡要向左走。告诉我要向右走才能到卧佛院。向右面一看,呵呵,,哪有路啊,都是水稻的田梗。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窄窄细细的怎么走啊。
这时船上的船长大姐在下面大声的喊着,两只手使劲的比划着,我听懂了大体的意思,是让我沿着大路走。我仔细的看了看田耕,是不一样宽。40公分宽的就算大路了。我向她挥挥手谢了。沿着这40公分的大路弯弯曲曲的走去。
“大路”黏黏的,有时两面有水,有时一面有水,种的水稻割过了,水比较清;有的种着油菜和胡萝卜。走这样的大路须十分小心,掉进去淹不着,可是吓一跳哦。
走过了几块田地,穿过了几户住家和竹林,还是没有看见卧佛院。又找到一家老乡问道,这一家有一个50岁左右的大哥和两个小孩,家里收拾的很干净,没有院墙,屋子到田里的路是铺过石头的。
他告诉我:继续向前走,翻过一个山口后,就是卧佛院了。
呵呵,我一看:山口还很远啊。我问到:那面有出去的路吗?他说:没有出去的路,你看完卧佛院还要在这个路回来。我一听,把背包放在了他的家。我拿着照相机,扛起三脚架继续向前走去。
走出了好远,那个老乡还在站着挥着胳膊在给我指路。
翻过一个山口,傻了眼,是一个岔道。弯弯曲曲的斜着通向两个方向。没有人家可问了。呵呵,凭感觉走吧-------向右面的方向走去。
下了一段很陡得山坡,穿过一片竹林和山地,在一个山坡上向下一看,呵呵,终于看到了卧佛院。
卧佛院所在的山沟俗称卧佛沟,它的平面是“几”字形的,有1000多米长。在沟的两边高约20米的灰砂岩崖壁上,开凿了140多所窟龛,造像的总数达1600多躯。
在山的对面的山崖上就是那一尊向往以久的卧佛。这尊23米长的卧佛,横卧于高出地面近10米的崖壁上。他始凿于唐开元年间,迄今一千多年,体形完整,它背北面南,头东足西,左侧而卧,两手齐腿,自然平放,面部丰盈,神态安祥,双目微闭,似睡非睡。卧佛形体修长,身着袈裟,袒胸露肌。
我慢慢的一步一步向卧佛走近。卧佛的头部刻得极为精美,发蓄螺髻,侧枕凿花方形石枕,大耳垂挂绽花耳环,双眸微闭,俊美的脸庞慈祥而端庄,准确而自然地表现出释迦牟尼灭度前的坦然神情。卧佛象个硕大的“一”字,几乎占据了整个岩腰,磅礴之势撼人心魄,堪称我国唐代全身石刻卧佛之精品。
在卧佛的前面是一个平台,我站到了平台上仔细的看着整个的石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