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军刺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但也有很大的弊端。
它所造成的伤口根本无法相互挤压达到止血和愈合的作用,杀伤力和致死率非常高。
减轻重量的同时保持了军刺本身的坚固,对材质的要求低于刺刀。
但却很难完成砍、削、劈等动作,携带不太方便且功能单一。
“队长队长!你看看这把刺刀怎么样?”陆曦拿着刺刀找到队长笑嘻嘻的说道。
黄志勇试了半天听完小家伙对优缺点的详细解释后,拍着小家伙的肩膀赞叹道:“好好好!让伏小勇尽快再打十几把出来。”
陆曦笑道:“我已经给他说了,三天后至少能拿到二十把样品。”
“好!你就该留在队里给我们搞这些东西,天天出去打鬼子太浪费时间了,要不……”黄志勇话还没说完小家伙扭头就走。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129师东进抗日时有九千余人,各种类型的枪支一共才四千九百多支,刺刀才五十五把。
平均下来两个人一条枪,每把枪连十发子弹都不到。
而游击队则是人手一支三八大盖,带着刺刀,二十发子弹。
仓库里的算上的话,哪怕是算上新兵每人都能分到两把枪,子弹在一百发以上。
如此殷实的家底下,想起主力部队的条件黄志勇能忍住不发愁吗?
游击队的一切依旧照着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
三天后陆长林带了一个班和二十四把三棱军刺去了县大队。
陆曦的功劳肯定抹不掉,他的情况和平时的表现只有政委亲自去才能给上级说清楚。
不过区区几天的功夫,三棱军刺就被放在了八路军总部的桌面上。
副总指挥笑道:“好东西!将这三棱军刺拿出二十把分给各师旅,让他们找人打造,我们在刺刀上的短板很快就能补上了。”
“两位老总!怎么奖励发明这东西的同志?”左副参谋长轻轻摸着军刺问道。
朱老总反问道:“我没记错的话小左你刚才说这东西是我们的一支区中队的一位十五岁的小同志发明的?”
副参谋长点头笑道:“没错,这位小同志的哥哥是我们的地下党员,不久前在北平被小鬼子杀害了,他被地下党护送医生向后方转移时顺带上了。
不过半路上出了点意外,阴差阳错的留在了游击队,这可不是个简简单单的小同志呢,他跟着他哥哥在德国待了五年时间。
枪法不错、会开汽车、还会做手术,听下面的汇报说他的医术很不错,练兵也很有一套,这是我让人整理好的资料。”
以前陆长林和黄志勇觉得陆曦的具体情况不是什么大事,像是会开车、做手术、练兵这些的,县大队的首长也很忙嘛。
这些个小事就没必要知道。
送三棱军刺的时候陆长林也没打算提,要不是县大队的陈政委一直追问,上级还不会知道。
陈政委最后可能是觉得自己太过大意,没有关心到下面的每个同志身上,所以把唾沫星子喷给了陆长林。
陆长林被喷的无可奈何才将陆曦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结果又迎来了县大队的队长和政委两个人的唾沫。
好嘛!县大队连一个卫生员都没有,你们区中队竟然还有一个比肩专业医生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