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行。
太史慈扶缰驱驰,虽身处马上,却是手不释卷。
他手捧着一册《兵法接要》,神色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
这册《接要》,却是王离、羊秘等人抄集诸家兵法,标注、理顺、整合而成的兵书。这只是初稿,也将是《武经》的前身。
太史慈拿到手后,却是如获至宝,每日苦读,孜孜不倦。
他似乎生来就是为将的料子,对种种兵法韬略洞若观火,往往看一眼就能理解,偶有困惑之处,只需少加点拨,也能立刻通透。
太史慈苦读《接要》,向韩猛请教“形势”,向姜震请教“法令”,向王离请教“变化”,进境飞快,一日千里。
王离惊叹之余,也见猎心喜,干脆让太史慈临时担任临时什长,将一什骑兵交由他驱策,锻炼其用兵,以免纸上谈兵。
而太史慈也不负所望,仅仅数日,已初见成效。
他虽是稍显生疏,却能运转自若,更是以深得骑兵精要,进则如飙发电举,动则如流水无形。
王离很满意,也是心有所感。
——武力很重要。
太史慈之所以能这么快掌握这一什,因为他马术精熟,射技高绝,能让这些骄横骑士们心服口服。当初韩猛震慑孙家宾客,用的也是拳头。
若是换一名儒将,怕就得多费周章了。
……
过曲城,走掖县,一行人不徐不疾,即将离开东莱郡,回归北海。
喊杀之声依稀传来,不甚真切。
太史慈耳朵微动,却是喜形于色,策马如风,来到一处高坡,居高俯瞰。
“又是一个‘好战分子’”王离苦笑不得,却也暗暗赞许,“不过,年纪虽小,却不冲动,不蛮干,知道先观察形势,谋定而后动。”
很快,王离、韩猛、姜震、赵戬等人跟上,同样居高观望。
“哦?这是……”王离面露狐疑。
坡下,有三十余名贼寇正围攻着一老一少,境况危机,险象环生。
老者约莫五十多岁,年轻人则刚二十出头,都是儒生打扮,手无寸铁,仅能狼狈闪避,不敢反攻。
不过,老者却颇有几分神异手段。
每每刀剑临身,他就就抓住身边青年,缓缓踏出一步。
一步踏出,如同缩地成寸,老者与青年身影消失,出现在十余丈外。
这儒术,王离自然不会陌生。
其兄王叡所擅长的儒术之一,——游必有方。
不过,和这老者相较,王叡的“游必有方”,差距则不可以道里计。老者一步的距离更远,而且,只需短暂休息,竟就能再次使用。
只可惜,“游必有方”的移动,只能走向面朝的方向,极易被贼人捕捉到行迹。老者年老体衰,脚程又慢,“游必有方”也无法连续施展,因而只能勉强僵持,却无法真正甩掉贼人。
这时,老者气喘吁吁,也注意到了作壁上观的王离等人。
“在下武陵太守陆康,”他微一躬身,沉声道,“请诸位施以援手,老朽必会报答。”
他声音不大,却似暗藏浩然之气,字字清晰入耳。
……
“武陵太守?”太史慈大惊,太守可是两千石的高官!
“陆康?”
王离、赵戬震惊,关注的重点则截然不同。
王离深吸一口气。
陆康也是汉末名士,且文武皆备,名望颇高。
当然了,更有名的,还是他的儿子和从子。
其子是“陆绩怀橘”的主人公,神童陆绩,至于从子,其名更是如雷贯耳,——陆逊。
王离念头几转,当机立断道:“太史贤弟,你领三骑先上,以骑射牵制,搅乱贼人阵势;阿猛,你领其余人伺机而动,攻其侧后,务求一击破敌。”
“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