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兵权的李世民深知此时还远远没有到跟李建成起正面冲突的时刻,于是采纳了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计策,决定交出所有兵权,以退为进,韬光养晦。
虽然李世民的虎符被裴寂给收缴了,但是天策府诸将的兵权并没有被削掉,大唐王朝的主力军队实际上还是牢牢控制在李世民的手中。于是李世民召集诸将商议,暂时交出所有兵权,诸将心知是房玄龄的计策也就没有反对。第二天上朝,天策府的诸将纷纷奏请李渊交出兵权换取李世民的自由之身,李渊虽然口头上并没有答应,但是拿到兵权之后立即下令撤回了天策府的禁卫军。太子府的人知道李世民交出了所有兵权,也放松了警惕,没有再对天策府穷追猛打。
所谓无官一身轻,天策府的人失去了兵权反而确实轻松了不少,秦叔宝、程咬金、刘弘基、段志玄等人整天喝酒打猎游山比武,好不快活,而李世民呢,奏请李渊请求开设弘文馆,李渊和李建成见李世民弃戎从笔,倒也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即表示同意。李渊为了安抚李世民,亲笔御赐“弘文馆”匾额,并下诏表示弘文馆的一切费用由民部承担。
“弘文馆”有了李渊的御笔亲提,自然就可以向全社会公开选聘人才了,连素以书法、文学著称的秘书郎官虞世南也加入到了弘文馆之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弘文馆就招募了当时名满天下的十八位名士。即褚亮、于志宁、苏世长、薛收、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加上房玄龄、杜如晦,史称秦王府“十八大学士”。
弘文馆的十八大学士可谓是尽囊大唐帝国的精英,从书法文学到行军兵法,从天文历法到历朝律法,从政治制度到治国策略,通通都成为了弘文馆中讨论的话题,李世民自己更是每天会花上五六个时辰在弘文馆聆听。最终,这些人制定出了大唐帝国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官职机构,包括沿用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科举考试等制度,还在隋朝律法的基础上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大唐律法,还有李世民即位以后推行的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兵役制度和以“租庸调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都在弘文馆中得到了初步的确认。这些国策对李世民的影响非常之大,同时也为李世民后来的治国方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弘文馆的治国之策不仅没有得到李渊的重视,李渊反而以弘文馆不谋学术,非议国制为由责备李世民。一系列定国安邦,带领大唐帝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国策大计也随之被束之高阁。
李世民的日子虽然过得轻松,可是大唐王朝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刘黑闼兵锋日盛,不到数月,就收回了窦建德昔日的全部地盘,大唐王朝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惨败。
李渊听着刘黑闼大军来势汹汹,准备让太子李建成亲自率军平叛,可是李建成一听到连罗艺和李勣都被刘黑闼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竟犹豫起来,不敢出战。李渊的本意是若是太子能够平定刘黑闼的叛军,必定能够在军中立下名望,将来继承皇位的阻力自然而然就会小了很多,可是见太子这般怯战,这才想起了被自己千方百计打压的二儿子李世民,于是派人前去天策府招李世民上朝。
谁知李渊派去的人却吃了一个闭门羹,李世民借口自己早已无心关心政事,宁愿过着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将传旨官给打发了。这还得了,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还摆起了谱,可是此时的李渊心知肚明,李世民不过是因为自己收缴兵权、软禁天策府一事有所不满而已,再说李渊要想坐稳自己的皇帝宝座还得依靠李世民呢,因此哪里还顾得上追究起李世民的大不敬之罪。
为了给李世民一个台阶下,身为唐皇的李渊只好放下身段,亲自微服来到天策府,当然李世民对于李渊的微服早在意料之中的。李渊来到天策府门口,竟然发现府内的院子里坐满了十来岁的小孩,原来李世民在开设弘文馆的同时,将长安城内十几二十岁天资聪明的小孩不论贵贱都接到了天策府接受教育,这些小孩有的是朝中文臣武将的子嗣,也有的则出身于贫民家庭,还有的是孤儿或是乞丐,而在天策府中,他们只有一个身份——学生,所学习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之外,更重要的是天策府十八大学士制定出来的那些定国安邦之策,因为李世民心里清楚,这些小孩在不久的将来会占据着大唐帝国统治阶层的半壁江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