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他都没有想过萧修贤是否会守诺的问题,因为他手中有萧修贤的亲手文书。这个真的可以作为所有的性命的倚靠么?
吴迪的信心越来越小,这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世界,一封文书能不能真正让萧修贤忌惮住,他心里没底。</p>
分兵!吴迪下了决心,不管怎样,他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家兄弟没有战死在沙场,反而被他活活疼死在路上!</p>
宋亮第一次和吴迪发生了争执!帐外的亲卫们也是紧张的听着里面的动静,宋亮毫不掩饰自己的声音,大声的和吴迪争论着!整个营地内,只要用心,都能听见两人大声的争吵。</p>
宋亮不同意吴迪的做法,并非是不同意分兵,而是不同意自己带伤兵南下。</p>
相比较主力东进燕京,数百人的小队伍南下,无疑是安全许多。在所有人的视线关注着主力东进之时,只要小心一些,走脱出去并不算难。</p>
现在的营地,距离河北西路一百几十里的路程,一日一夜就能赶到。</p>
从此地南下最好的线路是绕过阳中城,走碑拓口南归。碑拓口虽是险隘,但那是对从南往北攻击来说,从后面乔装突袭并不算难。</p>
宋亮和吴迪争执的问题就是,谁南下谁东进的问题。宋亮坚持要吴迪带人南下,因为他是义勇军的首领,不能总是亲临赴险!至于袭取南京析津府之事,现有萧修贤的使者在军中,又有事先的约定,谁去都是一样。</p>
吴迪对他的要求自然是不肯,若是在一个时辰之前,吴迪或许还能考虑一下。</p>
因为那时,在他的心里,去燕京城不过是走个过场。但是现在万万是不答应的,他此时心中越来越没有底气,究竟萧修贤会不会在意他手中的文书,会不会打主意将这个证据抢回去,包括连他这个同谋一起铲除!</p>
可是这些怀疑,吴迪不能说,要是说出来,宋亮更不会同意南下。</p>
两人争论好一会,吴迪无奈之下,唯有搬出军令压下来,命令宋亮连夜率领四百人马,护送所有的重伤员南下归宋!</p>
在义勇军中,一入军中,受到的第一条训令便是:军令如山!军令一下,就算是天大的不愿,宋亮也只能委屈奉命行事。</p>
宋亮一肚子牢骚的出了大帐,这次回去恐怕是没脸见人了!记得临行之前,自己还信誓旦旦的向吴二娘保证,必会守护在吴迪身旁。</p>
现在倒好,自己安然返回了,吴迪依旧在北国厮杀,这算个什么事?要是首领有个什么......宋亮连连摇头,把自己的胡思乱想甩开,前去检点一同南下的军马。</p>
四百余身上带着轻伤的将士,眼中含着泪水,换上辽军服饰,将伤员们再次安置好,骑上战马,却迟迟不肯离去。</p>
吴迪带着留下即将东进的义勇将士们,整齐列好队伍,看着徘徊不去的兄弟们,心中也满是不舍之情。</p>
战马的哀鸣声中,吴迪唱起了那首出塞曲,送着兄弟袍泽走上回家的道路。</p>
歌声越来越响,将士们慢慢跟上曲调,一起哼了起来。秋风拂过茫茫的草原,卷起这苍凉的歌声,似乎想把这份悲壮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请注意眼睛的休息。网推荐:
的离别之情也一样带回南方。</p>
踏着皎洁的月光,在一起浴血奋战同袍的歌声中,南归的战士们一步三回头,走上了回家的归程。</p>
今天对于汴京人来说,是个大日子。</p>
不光是汴京,对于整个大宋来说,都是个大日子。</p>
因为大宋朝立国以来最大的敌人,北面的辽国皇帝被义勇军抓住,今天就要押送到东京汴梁!</p>
辽国皇帝!</p>
这个名词给大宋百姓的印像是那么的神秘,一个高高在上远在云端的人物。</p>
百多年来,宋辽之间战事不断,虽说自打檀渊之盟后两国之间并没有大的战事,可是北面的这个庞然大物时时刻刻都压在大宋人民的心头,上至官家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对北面的世仇心底都有着深深的惧怕!更不用说年年都有小股辽军入宋境来打草谷,沿边各州的百姓困苦不堪。</p>
本朝的边军向来只能防御,只知道守城不出,任由辽军在境内肆虐。</p>
现在,终于有一支大宋军马杀出了国门,去辽境打草谷去了,还打了一网最大的,将他们的皇帝都打了回来!</p>
义勇军、吴迪!这两个名字是这几天宋人念叨着最多的名字。</p>
特别是在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出之后,街头巷尾都是议论纷纷的人们。</p>
义勇军在抓获辽主之后,还攻下辽国西京重地怀仁要塞,距离我大宋代州边境不过一百多里,咱们朝廷却不发一兵一卒前去营救,更不想收复汉唐故土,而坐视这些英雄们自生自灭!</p>
整个汴京城一片哗然,这样不是寒了报国英杰的心么?</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