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腊月二十九,我和林燕开始收拾屋子。
也没啥收拾的,大部分五姐在家的时候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就是洗洗涮涮,擦擦这擦擦那,家里也不缺什么,也没到下边商店去,林燕我俩也带回来不少东西,过年是够了。
就是简单地收拾收拾也干了一上午,到下午的时候没啥事了。
母亲问晚上吃什么,林燕说:“我看着外屋有年糕,咱们晚上吃年糕吧,我还没吃过呢。”
母亲问:“你们那过年家家不蒸年糕吗?”
林燕说:“不蒸,我们那没有大黄米,也没有你们这的红小豆。”
母亲说:“哦,你们那都是水田,种不了这些杂粮,等你们走的时候给你们带点。”
林燕说:“那这几天就少吃点,别都吃没了,嘻嘻。”
母亲说:“吃不没,我岁数大了,蒸不了年糕,那些都是你大姐蒸的,蒸完给我送来,闲房里还有粘豆包,你们走的时候都给你们拿着,我也吃不了。”
林燕就说:“呵呵,我俩回来就和鬼子扫荡似的,见啥拿啥。”
母亲说:“拿吧,反正也都是你们的,等我老了,这四间房子,还有这大院套都是你们的。”
林燕说:“这个先不要,留着,到时候你要是跟我们去城里,这房子咱们也不卖,农村房子以后肯定值钱,我和老谭老了就回来住。你要是不和我们去,你上我哪个姐家去这房子就给谁,我们不要。”
母亲说:“就这破房子还值啥钱,家家都有。”
在母亲眼里农村房子不值钱,家家都有。我家是个大院套,足有一亩半地,念书的时候有个想法,就是自己有钱了把四间正房翻盖一下,建四间北京平房,然后再正房的西面再建三间厢房,正方前面的园子好好修修,里面种上各式各样的蔬菜,早上起来到园子里摘点辣椒、掐把小葱,吃几张卷饼,这日子没谁了。
这是我的想法,一直想要实现它。
晚上吃年糕,炖的酸菜粉条。我不爱吃年糕,吃的是剩饺子。林燕吃了满满一碗年糕。
吃年糕的时候母亲把白糖拿过来,
^0^ 一秒记住【】
大年三十,万家团圆的日子,这是亿万中国人最期待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
这么多年以来,个人观点,最喜欢过的就是春节,其次是五月节、八月节和重阳节。觉得中国人就应该过中国人的节日,外国的节日不需要太认真的对待。就拿“情人节”来说,中国人有自己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中国人的情人节,但很少有人过,反而每年的二月十四号过得却很多。要说外国人的节日我最欣赏的就是: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节日我接受,给父母过节,坚决不反对,举双手赞成。
三十早上吃过饺子,林燕和母亲忙着屋里的事,我开始贴对联,贴挂钱儿。外面天凉,对联抹上浆糊拿到外面就被冻住,沾不上。
林燕说:“那不是有透明胶布吗,用胶布沾。”
还好有个聪明老婆,要不然外面的对联还真的就贴不上。贴完对联进屋,看到林燕和母亲正在把蒸好的馒头往外捡,大馒头蒸的好,白胖白胖的。
林燕拿着一个馒头对我说:“看,这馒头蒸的好吧。”
我说:“好。”
林燕说:“我一定要和咱家大娘学学这馒头咋蒸的,回去我也要蒸。”
我问:“一上午还没学会?”
林燕说:“这面是昨天下午发的,咋发的我不知道。”
母亲说:“发面简单,等下我告诉你。”
我和林燕的成长环境一样,她没父亲,我也没父亲,从小家里穷,都不是娇生惯养长大的,都深知母亲的不容易,所以对母亲都特别好。
林燕的岁数没有大姐家的兰芝岁数大,在母亲眼里,林燕就是个孩子,母亲拿林燕当孩子看待。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一点不假,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支门过日子,那时候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我去打理,所以成熟的就早,在同龄人之中我是比较懂事的。林燕也是如此,在她家里她是老大,底下还有两个弟弟,她考虑的事就比较早,也成熟一些。
三十中午做菜没用我,林燕说我做菜一股饭店味,不好吃。她亲自下厨做菜,我给她打下手。给她打下手并不轻松,她只是负责往里面加调料,剩下全是我的活,包括刷锅。炒完一个菜,我得把菜盛出来,把锅刷好了,把下个菜原料给她拿到锅台放好,她才开始炒。
我说:“这优待还是不要,还不如我自己炒呢。”
她说:“这是你说的,以后咱家做菜全都是你的事,我就负责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