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版的“小快灵”,这是个人化的小快灵。
这是一种重视投篮的篮球哲学或原则或体系(您爱怎么命名都可以),黄国强将从此走向以投篮为主要得分手段的道路。只有循规蹈矩的东方人才适合这种低调的策略,只有坐拥伟大的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人,才能长出这等精细之手!
心灵手巧,一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的体现!君不见,秦氏兵马俑,惟妙惟肖;君不见,马踏飞燕,神采奕奕;君不见,马王堆汉墓中的丝绸素纱,轻如烟雾,灿若朝霞……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文物被后世所瞻仰,而制造这些奇迹的巧手,却通过基因,寄存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体内!
如果在世界范围内,选出一双投篮最准的手,那双手必然是黄色的皮肤!
自从92年以降,所谓“身高压制”思想直接占据了中国篮球的主流。基层的篮球教练从不选择矮个子,往上一级的各位“指导”们也秉持同样的标准:量身高、测骨龄!高个子从此垄断了专业队的门票!
96年,中国队基本完成了锋线的高大化。黄金一代创造了奥运的最好成绩!这个时候,身高压制理论彻底压倒了小快灵理论,成为中国篮球的主流。后来,茫茫大中华确实出了几个好内线,包括NBA全明星姚明、巴神——巴特,王治郅、易建联……教练们便企图依靠我国十二亿的人口基数优势,找寻下一个“姚明”、“易建联”、“王治郅”。
三大中锋横空出世以后,从职业到业余,“得内线者得天下”的理论占据了主流。尤纳斯的中国队被要求从内线打起,狠不能让姚明从后场就开始背身推进,而外线只作定点炮台之用。乃至09年亚锦赛,关键时刻,中国的后卫们无人敢于突破……
诚然,以小快灵为核心打造整只球队已经不合时宜。矮个子无法保护后场篮板,这是硬伤。但是,是否中国的后卫都是“为XXX传球的人”?为什么中国不能出伟大后卫?为什么不把黄种人的投篮优势发挥出来?
黄国强命中注定,是把黄种人优势发挥出来的后卫。
虽然,这时的黄国强,技术远未完善。他的急停跳投是弱项。黄坚信,没学会走路,不能学跑步!定点不能达到“必进”、接球后投篮不能有十足把握,那么把突破和投篮结合起来的技术就一定不能练!
就好比张无忌练习乾坤大挪移,没练完第一级绝不能练第二级,以此类推。
黄的“本能突破”是在对阵辽宁的时候被激发出来的。这不过是两场比赛以前而已,CBA联赛属于固定的一周三赛,如今对阵东莞不过是事件发生的一周以后罢了,纵使天赋好如黄国强,也断然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练成一项新技术。
再者,黄的定点投篮恰是在八个月前才开始“正规”训练,虽然黄此前的“热爱”篮球为其增加了不少球性基础,减少了黄的学习时间,提升了学习效率,确保了运用的效果。但,黄真正在比赛场上应用这项技术,不过才寥寥几场比赛,想要马上把投篮和突破结合起来,这还要走一段长路。
凡事开头难,不过这个头必须要开!
黄虽没练过,但这个动作可以在赛场上临时创造!急停跳投?不就是脚掌着地,利用摩擦力把自己的速度降低到零,然后,起跳,投篮!就这么简单!
回到了比赛。
果然,黄的初始的几次尝试就拿到了分数。黄种人特有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帮黄找到了解决办法。“跟着感觉走!”
不管是多快的速度,停下来后,把球往框里扔就行了。
就像国技——麻将,中国人一摸牌就知道该打哪张。而西方人却要算概率,算上半天,最后还要被中国人胡牌。黄急停后起跳,滞空,他便知道该如何投篮。防守他的贺仲绵弹跳不如他,而阿克格农则身高有限。黄一旦摆脱,便使出滞空投篮,虽然命中率不及定点投篮,却也能得到一些分数。
这就是小快灵后卫该有的打法(当然,是未完善版本)!这是小快灵的集体篮球哲学的个人化!锋线与内线必须高大,但是作为后卫,我们的黄国强也可以在外线出手,达到惊人的命中率!我们也可以在外线创造投篮机会,并以此为主要进攻手段!
这就是自信的黄国强,自信地投着篮。出手后便知道球会进!失误极少,手型极稳!作为心灵手巧的黄种人,难道没有信心投得比雷吉米勒、克里斯穆林、乃至乔丹更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