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武松离开后,梁府尹笑道:“真乃义士也!辛公辛苦,立此大功,吾自当上报朝廷,为辛公请赏。”
辛赞赶忙谦虚道:“这都是留守大人牧民有方,下官也只是适逢其会,不值一提。”
梁府尹听罢,早先的郁郁不乐早已不见了踪影。
笑容满面问道:“不知辛公对那数百难民的行踪打探的如何?”
辛赞又把探听到的情况向梁府尹做了汇报,还把抄写的那篇大宋少年说念了一遍。
梁府尹听后,更加大喜过望。
大名府虽说是北方锁钥,但距离前线还有八百里之遥,算是北方的大后方。
地方官员很难出政绩。
但这次,却是实打实的大功劳。
他将要到任时,治下百姓改造了耕梨,还要无偿救助受灾少年;
再加这篇绝世好文。
若是上报朝廷,一个牧民有方,文教之功再也跑不了。
就算不能留任,也会有个好去处。
梁府尹越想越是欢喜。
连声催促道:“辛公赶紧把那篇文章再仔细抄写一遍,如此佳作,必能名扬天下,万万不可在你我二人手中埋没。”
辛赞看府尹心情高兴,乘机提醒道:“那武家兄弟既然有如此善心救助少年,正好以官府的名义,送些粮食物品以资鼓励和嘉奖,”
梁府尹毫不反对,送些粮食物品,也能彰显他爱民之心。。
等辛赞把文章重新抄写之后,梁府尹就迫不及待的把那篇大宋少年说,和改进过的耕梨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等辛赞把粮食布匹等物送到武家庄时,正好看到武家兄弟正在对一大群人在说着什么。
辛赞回头看看身后的几辆马车,有些发愁。
这么多孩子,这些粮食最多撑一两个月,剩下的只好靠武家兄弟了。
不知道能撑多久?
武大原本想收留些失去父母双亲的孤儿来抚养。
结果,消息传出后,很多难民也把照顾不过来的孩子送了过来。
数百个孩子,武大手里那点钱,哪里养得起?
正在劝说让有父母的把人把孩子领回去,免的孩子吃不饱饭受苦。
看到辛赞拉来的粮食布匹,不由大喜过望。
只要能撑两个月,他制作出来的东西换成钱,一切就都好说。
于是,把所有送过来的孩子一个不拉,全都收留了下来。
并搭建房屋,制作衣服,聘请先生。
等安置好之后,还要让孩子们读书识字。
消息一出,武家兄弟良善之民不胫而走,人人交口称赞。
那首大宋少年说的文章,自然也被人称颂。
武家大朗虽然相貌不佳,但文采斐然,也被人知晓。
武家庄也因此出名。
时间紧迫,火柴厂和造纸厂同时开始搭建。
这两个营生成本不高,难度也不大,武大自己也没有做过,拉着武松和金莲一起研究。
等他们熟练掌握之后,他就打算放手不管了。
他现在太忙,实在顾不过来。
先让人削制火柴棒,火柴盒只有等造出牛皮纸之后才能糊制。
就是红磷有些麻烦,不过也难不住他。
至于造纸,他主要造的是如厕用的厕纸,不需精工细作,自然要比起现在大宋的造纸工艺要快捷的多。
也便宜的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