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英文名称:Erinhr?dinger''sCt)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Erinhr?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提出的一个思想实。
将一只猫关在装密闭容器盒子内,同时里面放有少量镭制作的机关,机关连接一把铁锤,铁锤下方是装有氰化物的玻璃瓶子。
镭的衰变是存在几率,通俗易懂的讲镭衰变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
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
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的猫”。
但是,在现实中猫是不可能存在既死又活的状态的,则必须在打开容器后才知道结果。
该实验试图从宏观尺度阐述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的问题。
巧妙地把微观物质在被观测后,是粒子形式还是波的存在形式与宏观的猫联系起来,以此求证观测介入时量子的存在形式。
一,诠释光,
我们试图理解这个世界,就像费曼说的那样——我们像是在观看天神们所下的一盘象棋。
虽然我们不知道弈棋的规则,但观看的时间长了,总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来。
任何我们总结出的关于这个世界的规则,都要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世界展现给我们的样子,是否就是它本来的样子。
就像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一样:被绑缚于洞穴中的人,只能看到火光把物体投在墙壁上的影子,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
然而科学必须放过这个问题,只关注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而不关注“本来”的世界。
这是因为:除非我们拥有上帝视角,知道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与本来的世界并不相同。
否则,
“本来的世界”对我们来说便只是一个修辞的说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我们要把自己当做柏拉图比喻里的愚昧的人,把墙壁上的影子当成真实的世界,从而避免陷入认知论的难题。
人们观察到物体通常由比它本身小的部分组成,小的部分又由更小的部分组成,如此分割直至超出了人所能观察的范围。
人们设想这种分割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当一个部分足够小时,它便是组成物质的一个基本单位。
基本单位的种类是有限的,它们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组成了各种不同的物体。
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些基本单位是土、水、火、气这些元素。
现在,我们知道组成物质的是一些基本粒子。
《创世纪》里造物主第一天首先创造了光。
事实上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光的观察和理解,光到底是什么呢?
一种自然的观点是:光和我们对其它物质的理解一样,是由某种极其微小的微粒组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