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由高祖藩把着关夫子的脑袋,叶在道动手,很快把暗算这个老头子的阴谋进行完了。
曹毓来跑回来一看,3个人忍不住要笑。
叶在道推着两个笑得上不来气的小子赶快出去,不要让人家堵到犯罪现场里边。
出去之后,曹毓来和高祖藩帮叶在道爬上太学的后墙,从后面逃跑了。
曹毓来和高祖藩跑回去,悄悄混到射箭的队伍里,装成没事人的样子。
第二天早晨,叶在道想装病也装不下去了,急着要来看看那个老头子出丑的样子。
到了太学一看,太学的整个教学秩序全部打乱,全校的学生正在到处乱窜。
叶在道他们教室根本没人,叶在道当然知道那些人全都去了那里,急忙跑过去。
曹毓来和高祖藩比叶在道来得早多了,正在关夫子的宿舍外面疯狂地上窜下跳,狂笑不止。
这时整个宿舍外面人山人海,所有的太学生都在这儿,正在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本来叶在道还生怕曹毓来和高祖藩这两个小子,尤其是高祖藩会沉不住气,露了马脚,现在一看,这两个小子的表现在这么多的疯子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可是叶在道自己还得表演,他要让别人以为他跟这么轰动的事情一点儿关系没有,是一个完全无辜的人。
叶在道找到正在东张西望,寻找机会的斋长,装出一副天真可爱的样子问道:“这是怎么了,所有人都在这儿,到底出什么事了?”
斋长兴奋极了,一点儿皇族的高贵气派也没有,他乐得直咳嗽,大声说道:“咳,咳,叶在道,你个背时货,此大事亦没赶上,半个临安都知道了!”
叶在道心想,事儿是闹得大了点儿,半个临安都知道了?
斋长又大声说道:“昨天晚上,关夫子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冲到太学外面去了。
他上了大街,就跟人家大吵了一架,半个临安的人就追着他上咱们太学来。
他还在咱们太学到处叫嚷,大伙这才看见,他的脑袋让人家剃成秃瓢了。
头发、眉毛、胡子全都没有了,上边还刷着金漆,比灯烛火把还亮。
他脑袋中间还写着‘以理杀人’四个大红字,老远就能看见。”
叶在道假装第一次听说,完全不像那个题字留念的大书法家。
他问道:“是谁写的?他跟人家街上的人打架让人家给剃了?”
“那不知道,他在宿舍骂人,还说天理在他这边,要找害他的人,大家都动了公愤。
所有的太学生都要再看一眼那个灯烛,这不是都在等着呢吗?”
叶在道朝那些太学生看看,这才明白,古代虽然没有网络,可是爱发帖子的习惯比有网络的时候盛多了。
现在网络上发个帖子,不过是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发一个。
很多时候,×照都发到网上了,本人还一点儿不知道,实属没劲。
可是古代发帖子,都是到人家家门口发的,这样能保证当事人能够亲身参与和感受。
除了在家门外面发以外,还要到大街上发,到酒楼之类的人来人往的地方发。
有用毛笔在白.粉墙上直接写的,有把写好的帖子粘到墙上的,有用木牌写好挂到树上的,不但要保证尽人皆知,还要保证永垂史册,遗臭万年。
古代的酒楼也相当鼓励这种行为,还专门给预备了毛笔和墨汁,随时供顾客使用。
当然,酒楼也是有选择的,那些人民喜闻乐见的东西,比如崔颢的《题黄鹤楼》就永远留在世界上了,宋江题的反诗就得赶快重新刷墙,不能继续展览了。
太学生,都是做文章的高手,当然更是发帖子的狂人。
有擅长写诗的,有擅长作词的,有擅长写立论的,各展所长,拚命发贴。
也有嫌发帖子太慢的,于是当场发挥,找人口头辩论。
很自然地分有正方和反方,按照各自不同的主题进行辩论。
有人讨论“以理杀人”出何典故的,有讨论“以理杀人”是否成立的,有讨论关夫子平时做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得到这个称号的,场面热烈之极。
当然,虽然辩论激烈,可是大家的态度是友好的,绝对没有因为观点不同而互相进行个人攻击的事情,大家都是一边说一边笑,说到半截,就乐得直不起腰。
古代没什么轰动事件,所以人们的笑点非常低,这么一个大事,足够大伙乐几年。
叶在道心想,这古代人真是没用啊,上次自己让人家打了,曹毓来他们那些皇亲也不过上去跟人家吵架。
大伙的时间宝贵,那能光说不动手呢?
一会儿就要上课了,眼看就得走了。
于是叶在道说:“到现在也没看见那个灯泡儿长什么样,咱们还是进去看看怎么样?”
“灯泡儿?”
“灯烛,灯烛。”
斋长是个老实人,傻笑着说:“人家关着门,也看不见哪!”
叶在道来到一群人身后大声说:“现在关夫子不知道在家想什么呢,咱们不进去安慰安慰吗?”
高祖藩跳过来问:“怎么进去?人家关着大门呢!”
叶在道跟高祖藩说话就不用那么客气了,也不能太转弯抹角,因为高祖藩智商方面似乎有些问题,理解力不是一般地差。
↑返回顶部↑